五加(《本經(jīng)》),又名:豺漆(《本經(jīng)》),文章草(《巴蜀異物志》),五花(《雷公炮炙論》),豺節(jié)(《別錄》),木骨、追風(fēng)使、刺通(《本草圖經(jīng)》),白刺(《綱目》),茨五甲(《草木便方》),白竻樹、五葉路刺、細(xì)柱五加、老虎獠、五花眉、水面油、白蘆刺、五加花、雞腳風(fēng)。
落葉灌木,有時蔓生狀,高2-3m。枝灰棕以,無刺或在葉柄基部單生扁平的刺。葉為掌狀復(fù)葉,在長枝上互生,在短枝上簇生;葉柄長3-8cm,常有細(xì)刺;小葉5,稀為3或4,中央一片最大,倒卵形至倒披針形,長3-8cm,寬1-3.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兩面無毛,或沿脈上疏生剛毛,下面脈腋間有淡棕色簇毛,邊緣有細(xì)鋸齒。傘形花序腋生或單生于短枝頂端,直徑約2cm;總花梗長1-2cm;花梗長6-10mm;萼5齒裂;花黃綠色,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開放時反鄭;雄蕊5,花絲細(xì)長;子房2室,花柱2,分離或基部合生,柱頭圓狀狀。核果漿果狀,扁球形,直徑5-6mm,成熟時黑色,宿存花柱反曲。種子2粒,細(xì)小,淡褐色。花期4-7月,果期7-10月。
生長于山坡上或叢林間。分布陜西、河南、山東、安徽、江蘇、浙江、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貴州、廣西、廣東等地。
灌木或小喬木,高2-5m。樹皮暗灰色或黑色,有縱裂紋,枝無刺或疏生粗壯刺,平直或彎曲。掌狀復(fù)葉;柄長3-10cm,無刺或有散生的小刺。小葉3-5,倒卵形或長圓狀倒卵形至長圓狀披針形,稀為橢圓形,長8-18cm,寬3-7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色,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端漸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綠以,下面淺綠色,葉脈及邊緣均有剛毛,邊緣有不整齊鋸齒。數(shù)個至10個頭狀藥序組成圓錐花序,總花梗長5-30mm,必生短柔毛;萼綠色,密生白色絨毛,具5小齒;花深紫色或近于黑褐以,花瓣5,放形,長不及2mm,外面褐短柔毛,以后毛脫落;雄蕊5,長于花瓣;子房2室,花柱全部合生成柱狀,僅柱頭裂片離生。核果漿果狀,卵橢圓形,成熟時黑色,具宿存花柱?;ㄆ?-8月,果期8-9月。
生于山地林下,林緣。分布東北、華北等地。
灌木,高1米許。小枝密生細(xì)刺毛或刺。掌狀復(fù)葉,小葉3~5枚,橢圓狀倒卵形至矩圓形,長6~12厘米,有雙重銳鋸齒,上面散生毛,下面幼時沿葉脈有帶褐色細(xì)毛。傘形花序球形;花紫黃色;花梗長1~2厘米。果近球形,徑約8毫米?;ㄆ?月。果期10月。
生于山地林下、林邊。分布遼寧、吉林、黑龍扛、河北、山西等地。
灌木,高至3米.小枝細(xì)時有粗糙細(xì)毛,后變?yōu)辄S灰色,漸脫落,有粗壯微反曲刺。掌狀復(fù)葉,小葉5枚,幾無柄,倒卵形或長橢圓形,長3~6厘米,有細(xì)鋸齒,上面粗糙,下面有細(xì)毛;葉柄長4~7厘米,粗糙。傘形花序數(shù)個生枝頂,總梗長1~3厘米,有毛;花梗長8~15毫米,微有毛或無毛?;ㄆ?月。果期10月。
分布河北、河南、陜西、甘肅、四川、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等地。
灌木,高2~3米。枝棕褐色,枝和葉柄基部有小倒刺。葉互生或簇生于短枝上;掌狀復(fù)葉,小葉3~5片,倒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邊緣有鋸齒,齒端有小刺毛,基部楔形或斜形,葉脈上有刺毛,主脈于下面稍突起。傘形花序腋生或頂生,多成輪狀排列;花小,多數(shù);花瓣5,黃綠色。果近球形,熟時紫黑色;內(nèi)有種子2粒。
多生于山坡叢林間。分布西藏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