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腑的陰陽氣血失調(diào):
膽的病機:
膽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貯藏和排泄膽汁,以助脾胃的腐熟運化功能。膽汁生成于肝之余氣。膽汁的分泌和排泄、受肝的疏泄功能的控制調(diào)節(jié),所以膽汁的分泌和排泄障礙與肝的疏泄功能異常密切相關。
膽汁的分泌排泄障礙,多由情志所傷,肝失疏泄而引起,或因中焦?jié)駸嶂卣?,阻遏肝膽的氣機,致使肝膽郁熱化火,膽汁排泄失調(diào)。膽病的臨床常見癥狀有寒熱往來,口苦、脅痛、黃疸等。其發(fā)生機制如下:
寒熱往來:外邪客于足少陽膽經(jīng),由于少陽為樞,外出于陽則發(fā)熱,內(nèi)入于陰則惡寒,故見寒熱往來之證。
口苦:為膽氣上逆,膽液上泛所致。
脅痛:膽位于右脅下,膽的經(jīng)脈循行于兩脅,若肝膽氣機不暢,經(jīng)脈阻滯,氣血流通不利,即可發(fā)作脅肋脹滿疼痛。
黃疸:為肝膽疏泄失職,膽液排出不循常道,逆流于血脈,泛溢于肌膚所致。
胃的病機:
胃為“水谷之海”,生理功能是受納與腐熟水谷,以和降為順。
胃的病機,主要為胃的受納和腐熟水谷功能障礙,導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等病理變化。導致這些病理變化原因雖多,但從胃的本身來說,主要有胃氣虛、胃寒、胃熱和胃陰不足等。
胃病常見癥狀及其發(fā)生機理:
噯氣、呃逆、惡心、嘔吐:多由胃失和降,胃氣上逆,發(fā)為噯氣、惡心、嘔吐等。
胃脘脹痛:多由情志抑郁,或宿食停滯,從而導致胃氣郁滯,和降失職,氣機阻塞不通,不通則痛,故發(fā)胃脘脹滿而痛。
消谷善饑:多由胃熱熾盛,腐熟功能亢進,水谷消化加速所致。
胃脘嘈雜:多由胃熱(火),或胃陰虧損,虛熱內(nèi)生,胃腑失和所致。
納呆食少:多由胃氣虛弱,腐熟功能減退,和降失職所致。
小腸病機:
小腸主受盛化物,泌別清濁,也即是接受經(jīng)胃初步消化而下行的水谷食糜,進一步消化吸收,把水谷精微轉(zhuǎn)輸于脾以營養(yǎng)周身,并把剩余的糟粕和水液,下注于大腸或滲于膀胱而排出體外。
一旦小腸的生理功能失調(diào),如失于受盛胃初步消化的飲食物,則可見食下則腹痛,泄瀉或嘔吐等癥;如其化物作用減退,則可出現(xiàn)食后作脹、便溏、泄瀉和完谷不化;如其泌別清濁的功能失常,則可見清濁混淆,吐瀉交作,腹中劇痛等癥。
小腸病臨床常見的癥狀有泄瀉、尿赤灼痛等癥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大腸病機:
大腸的生理功能是傳導糟粕,也就是接受小腸傳送下來的糟粕,吸收其中剩余水分,形成糞便,排出體外。因此,大腸的病變,多表現(xiàn)為排便的異常。
大腸的傳導失司,可由濕熱或寒濕之邪,或由飲食所傷,食滯不化等因素所致;濕熱、寒濕與大腸之氣血相博,氣滯血瘀可致下痢赤白粘凍、里急后重;脾胃運化失司,脾腎氣虛不能固攝,則可引起便秘或大便失禁,甚則脫肛。
大腸失于傳導而致便秘等,可由陽明實熱燥結(jié),胃氣下降,肺氣壅盛于下而失清肅引起;也可由陽虛不運,中氣虛弱,腸液枯涸等因素引起。若大腸傳導澀滯不利,阻滯大腸經(jīng)脈的氣血運行,久則積瘀成痔。若濕熱結(jié)于大腸,營氣不行,逆于肉理,衛(wèi)氣歸而不得復返,則可使局部肌腠發(fā)生腫脹疼痛,以致肉腐化膿,發(fā)為腸癰。
大腸的臨床常見癥狀有熱瀉、便閉、痢疾、腸垢、痔、腸癰等。
膀胱病機:
膀胱為貯存和排泄尿液的器官,其經(jīng)脈絡腎,與腎構(gòu)成表里關系。
膀胱的生理功能失常,主要在于膀胱氣化不利,亦即是腎的氣化功能失司,多表現(xiàn)為排尿的異常,如尿頻、尿急、尿痛、或排尿困難,甚則尿閉,或見遺尿,小便失禁等。
三焦病機:
三焦為六腑之一,是上焦、中焦、下焦之合稱。三焦是氣和津液的升降出入道路和氣化的場所,所以一般認為:三焦的氣化可以概括全身臟腑經(jīng)絡的氣機升降出入和臟腑經(jīng)絡的氣化功能。
肺的通調(diào)水道失常則上焦氣化失司;脾胃的運化水液功能失??蓺w納為中焦氣化失司;腎和膀胱的蒸騰氣化失常,腸的傳化糟粕功能異常,歸結(jié)為下焦氣化失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