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黃湯
【方源】 《傷寒論》
【組成】 麻黃三兩(9g) 桂枝二兩(6g) 杏仁七十個(6g) 甘草(炙)一兩(3g)
【用法】 水煎服,溫覆取微汗。
【功用】 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
【主治】 外感風寒表實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而喘,舌苔薄白,脈浮緊。
【配伍意義】 本方證由風寒束表,衛(wèi)陽被遏,營陰郁滯,腠理閉塞,經脈不通,肺氣失宣所致。治宜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之法。方中麻黃發(fā)汗解表,宣肺平喘,為君藥。桂枝解肌發(fā)表.溫通經脈,既助麻黃發(fā)汗解表,又可暢行營陰以解諸痛而為臣藥。杏仁降利肺氣,與麻黃配伍,一宣一降,以加強止咳平喘作用,為佐藥。甘草既可調和麻、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杏之宣降,又能緩和麻、桂相合之峻烈,以防止麻、桂發(fā)汗太過而耗傷正氣,為佐使藥。
方歌:風寒表實麻黃湯,麻桂杏仁甘草嘗。發(fā)汗解表力峻猛,宣降肺氣平喘良。
趣味記憶:麻子炒杏仁。
麻黃、桂枝、甘草、杏仁。
注:方歌和趣味記憶來自《實用趣記方歌手冊》(李慶葉等主編)
桂枝湯
【方源】 《傷寒論》
【組成】 桂枝三兩(9g) 芍藥三兩(9g) 甘草(炙)二兩(6g) 生姜三兩(9g)大棗(擘)十二枚(3枚)
【用法】 上五味,呋咀,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1)適寒溫,服一升。(2)服已須臾,啜熱稀粥一升余,以助藥力。溫覆令一時許,(3)遍身漐縶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漓,病必不除。(4)若一服汗出病瘥,停后服,不必盡劑;(5)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間,半日許令三服盡。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時觀之,服一劑盡,病證猶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二三劑。(6)禁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惡等物。
【功用】 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
【主治】 外感風寒表虛證。惡風發(fā)熱,汗出頭痛,鼻鳴干嘔,苔白不渴,脈浮緩或浮弱。
【配伍意義】 本方證由外感風寒,衛(wèi)強營弱,營衛(wèi)失和所致。治宜解肌發(fā)表,調和營衛(wèi)之法。方中桂枝助衛(wèi)陽、通經絡,解肌發(fā)表,為君藥。芍藥養(yǎng)陰益津,斂營止汗,為臣藥。桂、芍等量配伍,一散一收,寓意有三:一為針對衛(wèi)強營弱,體現(xiàn)營衛(wèi)同治;二為相輔相成,桂枝得芍藥,使汗而有源,芍藥得桂枝,則滋而能化,三為相制相成,散中有收,汗中寓補。生姜助桂枝散寒祛邪,兼能和胃止嘔;大棗助芍藥益陰生津,并可補脾益氣,二藥既可增強君、臣藥調和營衛(wèi)之效,又能調補脾胃以充營衛(wèi)生化之源,共為佐藥。炙甘草之用有二:一為佐藥,益氣和中,合桂枝辛甘化陽以實衛(wèi),合芍藥酸甘化陰以和營;一為使藥,調和藥性。全方藥雖五味,但結構嚴謹,發(fā)中有補,散中有收,邪正兼顧,陰陽并調。乃滋陰和陽,調和營衛(wèi),解肌發(fā)汗之總方。
方歌:風寒表虛桂枝湯,芍藥甘草棗同姜。汗出惡風脈浮緩,調和營衛(wèi)用此方。
趣味記憶:大勺炒姜汁。
大棗、芍藥、甘草、生姜、桂枝。
九味羌活湯
【方源】 張元素方,錄自《此事難知》
【組成】 羌活、防風、蒼術各一兩半(各9g) 細辛五分(3g) 川芎、香白芷、生地黃、黃芩、甘草各一兩(各6g)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 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
【主治】 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證。惡寒發(fā)熱,無汗,頭痛項強,肢體酸楚疼痛,口苦微渴,舌苔白或微黃,脈浮。
【配伍意義】 本方證由外感風寒濕邪,內有蘊熱所致。治宜疏風散寒,祛濕解表,兼清里熱之法。方中羌活解表散寒,祛風勝濕,兼治太陽經頭痛而為君藥。防風、蒼術發(fā)汗祛濕,助羌活解表祛邪,同為臣藥。細辛、川芎、白芷祛風散寒,止頭身痛而為佐藥;生地、黃芩清泄里熱,并防諸辛溫燥烈之品傷津之弊,也為佐藥。甘草調和藥性,為使藥。方中細辛善止少陰頭痛、白芷擅解陽明頭痛、川芎長于止少陽、厥陰頭痛,此三味與羌活、蒼術合用,為本方“分經論治”的基本結構。全方九味配伍,既能統(tǒng)治風寒濕邪,又能兼顧表里,共成發(fā)汗祛濕,兼清里熱之劑。(分經論治)
方歌:九味羌活蒼竹芎,細辛白草地芩風。風寒外感兼濕邪,口苦化熱應鮮明。
趣味記憶:秦皇嘗百草,細心方槍刺穿胸。
黃芩、地黃、蒼術、白芷、甘草、細辛、防風、羌活、川芎。
小青龍湯
【方源】 《傷寒論》
【組成】 麻黃三兩(9g)桂枝三兩(9g) 細辛三兩(6g) 干姜三兩(6g) 芍藥三兩(9g) 半夏半升(9g) 五味子半升(6g) 甘草(炙),三兩(6g)
【用法】 水煎溫服。
【功用】 解表散寒,溫肺化飲。
【主治】 外寒里飲證。惡寒發(fā)熱,頭身疼痛,無汗,喘咳,痰涎清稀而量多,胸痞,或干嘔,或痰飲喘咳,不得平臥,或身體疼重,頭面四肢浮腫,舌苔白滑,脈浮。
【配伍意義】 本方證由風寒束表,寒飲停肺,肺失宣降所致。治宜解表散寒,溫肺化飲之法。方中麻黃、桂枝相須為君,發(fā)汗散寒以解表邪,且麻黃又能宣發(fā)肺氣而平喘咳,桂枝又可化氣行水以利里飲之化。干姜、細辛為臣,溫肺化飲,兼助麻、桂解表祛邪。然而素有痰飲,脾肺本虛,若純用辛溫發(fā)散,恐耗傷肺氣,故佐以五味子斂肺止咳、芍藥和營養(yǎng)血,二藥與辛散之品相配,一散一收,既可增強止咳平喘之功,又可制約諸藥辛散溫燥太過之弊;半夏燥濕化痰,和胃降逆,亦為佐藥。炙甘草兼為佐使之藥,既可益氣和中,又能調和辛散酸收之品。全方藥雖八味,配伍嚴謹,散中有收,開中有合,使風寒解,水飲去,宣降復,則諸癥自平。
方歌:表寒內飲小青龍,麻桂姜辛半夏從。芍藥甘草五味子,散寒化飲平喘功。
趣味記憶:麻子將要甘心下跪。
麻黃、五味子、干姜、芍藥、甘草、細辛、半夏、桂枝。
止嗽散
【方源】 《醫(yī)學心悟》
【組成】 桔梗、荊芥、紫菀、百部、白前各二斤(各l000g) 陳皮一斤(500g) 甘草(炒)十二兩(375g)
【用法】 共為末,每服6~9g,溫開水或姜湯迭下。亦可作湯劑,用量按原方比例酌減,水煎服。
【功用】 宣利肺氣,疏風止咳。
【主治】 風邪犯肺證??人匝拾W,咯痰不爽,或微有惡風發(fā)熱,舌苔薄白,脈浮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