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方案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手機網
醫(yī)學教育網手機網

手機網二維碼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醫(yī)學百科類 > 疾病 > 疾病01 > 正文

麻風病診斷鑒別

2012-10-17 22:59 醫(yī)學教育網
|

麻風病的診斷必須細致耐心,爭取早期確診、不漏診、不誤診。早治早愈,不致時機使病情加重,造成畸形、殘廢,或使擴大傳染。診斷主要根據病史、臨床癥狀、細菌檢查和組織病理等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得出結論。對個別一時難以確診的病例,可以定期復診和隨訪,或請有關科會診,給予排除或確診。

多發(fā)于青壯年,潛伏期平均2—5年,長者可達10年以上,臨床上按五級分類法:

結核樣型此型患者抵抗力較強,病情較輕,主要累及周圍神經,不侵犯內臟和粘膜,傳染性較小,皮損原發(fā)于面、四肢、臀等暴露部位,皮損局限,數量少,不對稱,邊界清楚,伴感覺減退或消失,閉汗。皮損有斑、斑塊、丘疹,紅色或淺色,皮損附近??擅接泊侄灰?guī)則的皮神經。眉毛外可以脫落,全脫者少。由于神經受累,引起肌肉萎縮成各種畸形,如面癱、兔眼、垂腕等,但無全身癥狀,預后較好。

常規(guī)查菌陰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多為強陽性。

界線類偏結核樣型原發(fā)于面部、軀干和四肢,分布廣,不對稱,皮損為班疹或斑塊,境界清楚,色紅或淡黃,部分中央有明顯的空白區(qū),形成明顯的環(huán)狀,有鱗屑。皮損部感覺障礙明顯。眉毛易脫,多數淺神經有損害。預后一般較好。

一般查菌陽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為弱陽性,或可疑,或陰性。

中間界線類皮損多顏色、多形態(tài)、變化多,分布廣泛,不對稱,邊緣有的清楚,有的不清楚。典型者面部呈展翅的蝙蝠狀。神經損害較輕,感覺障礙出現較遲較輕,有輕度麻木。

查菌陽性,麻風菌素晚期反應陰性。

界線類偏瘤型皮損有斑疹、丘疹、斑塊、結節(jié)和彌漫性浸潤等,形態(tài)似瘤型,多彌漫不清,呈淡紅或棕褐色。分布廣泛,不完全對稱。眉毛、頭毛均可脫落,晚期亦可形成“麻風獅面”。查菌強陽性。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

瘤型此型患者除皮膚及粘膜有廣泛損害外,晚期常侵犯多種組織和器官,傳染性強。按病期、輕重、范圍分為以下三期。

(一)早期以斑疹為主,伴有淺在性浸潤損害,邊緣不清,眉毛稀疏,周圍神經受累輕,無畸形,淺淋巴結腫大,有明顯內臟損害。

(二)中期以浸潤性和彌漫性損害為主,伴少數結節(jié),皮損廣泛,頭發(fā)、眉毛、睫毛、眉毛可全部脫光,周圍神經普遍受累,伴感覺及運動障礙,畸形,足底潰瘍。淺表淋巴結、肝、脾、睪丸腫大。

(三)晚期以彌漫性浸潤或結節(jié)為主,損害多遍及全身,或形成“獅面”,口唇肥厚,耳垂腫大,鼻梁陷塌,鼻中隔穿孔,眼部損害可致失明,全身毛發(fā)脫落,神經損害嚴重,可致面癱,手足運動障礙,畸形,潰瘍,損趾攣縮、變細,下肢水腫。淋巴結和各內臟器官受累較重。預后差。

查菌強陽性,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陰性。

未定型損害多為減色斑或淡紅斑,邊緣清楚或不清楚,局部感覺減退或消失,可演變?yōu)榻Y核樣型。有的斑疹小,數目多,分布廣但對稱,可演變?yōu)榻缇€類或瘤型。查菌常為陰性,少數為陽性。麻風菌素試驗,晚期反應多數陽性。

一、病史詢問必須著重了解與麻風病有關的項目,如是否來自流行區(qū)、家族、親友和鄰居有無同樣的病人,有無接觸史等。

二、體格檢查要系統(tǒng)全面,在自然光線下檢查全身皮膚、神經和淋巴結等。檢查神經時既要注意周圍神經干的變化,又要注意感覺和運動功能的變化。周圍神經干檢查:一般注意耳大神經、尺神經和腓神經,其他如眶上神經、頸前神經、鎖骨上神經、中神經、橈神經、腓淺神經、脛后神經和皮損周圍及其下面的皮神經。檢查時應注意其硬度、粗細、結節(jié)、有無膿瘍以及壓痛等。神經功能檢查,是測定神經未稍受累的情況,分為主觀檢查和客觀檢查法。

1.主觀感覺檢查法皮膚感覺障礙的順序,一般先失溫覺(冷熱覺),次失痛覺,最后失觸覺。檢查時應先將檢查方法告訴病人,進行示教性檢查,然后依次檢查:冷熱覺檢查,可用兩個大小相同試管,分裝冷水和熱水(50℃)。分別先在健康皮膚上試驗,然后在皮損處兩管交替,無一定順序接觸皮膚,讓病人回答冷熱是否正確。痛覺檢查可用大頭針或縫衣針先在健康皮膚上扎刺,然后再刺皮損,測試痛覺消失或遲鈍;觸覺檢查可用毛或棉簽的棉毛輕輕劃觸皮膚,讓病人立即用手指出劃觸的部位,測試觸覺喪失或遲鈍。

2.客觀試驗方法

①組胺試驗:用1/1000的磷酸組胺水溶液0.1毫升,分別注入健康皮膚和皮損處皮內,經過20秒鐘左右,正常是局部先出現一個直徑10毫米的紅斑,再經40秒鐘,又在原紅斑的周圍出現一個直徑30~40毫米的紅斑,紅斑的邊緣彌漫不整,稱為繼發(fā)性紅斑,最后在紅斑的中央形成一個風團,如不出現繼發(fā)性紅斑即為異常,此法用于淺色斑和白色斑的檢查。②毛果蕓香堿試驗(出汗試驗):選擇正常皮膚和皮損,分別涂上碘酒,待干后,在兩處皮內注射1/1000毛果蕓香堿液0.1毫升,立即在上面撒上薄層淀粉,約經3~5分鐘后,正常皮膚出汗,淀粉立即變?yōu)樗{紫色,如不出汗,淀粉不變色。③立毛肌功能試驗:用1:100000的苦味酸菸堿液0.1毫升,分別注射于皮損及健康皮膚的皮內,如神經末梢正常,則立毛肌收縮出現雞皮現象,否則,不出現雞皮現象。

3.運動功能障礙檢查檢查時讓病人抬額、皺眉、鼓腮、吹哨、露齒等動作,觀察面部神經是否麻痹。讓病人作屈伸手腕,內外展指、對指、握掌等動作,觀察上肢的神經功能。讓病人作足的背伸、跖屈、內翻、外翻等動作。觀察腓神經是否麻痹。

三、麻風桿菌檢查主要從皮膚和粘膜上取材,必要時可作淋巴結穿刺查菌。皮膚查菌取材:選擇有活麻風病檢查動性,皮膚損害,消毒皮膚。檢查時戴消毒手套,用左手拇、食兩指將患者皮膚捏緊提起,使局部皮膚變白,然后右手持脫刀切開一個5毫米長,3毫米深的切口,以刀刃刮取組織液,涂在載物片上,固定抗酸染色、鏡檢。切口棉球貼壓,取材部位的多少視需要而定。

四、組織病理檢查對麻風的診斷、分型和療效判定都有重要意義。取材應選擇活動性損害,宜深達脂肪層,如損害不同,取材時需要同時切取兩處送檢,這對界線類麻風診斷是有價值的。麻風菌素試驗:是一種簡易的測定機體對麻風桿菌抵抗力的方法,它可部分地反映機體對麻風桿菌細胞免疫反應的強弱和有無。麻風菌素的種類有粗制麻風菌素、純桿菌麻風菌素和純蛋白麻風菌素,目前通用者為粗制麻風菌素(又稱完整麻風菌素)。

1.試驗方法和結果判斷在前臂屈側皮內注射粗制麻風菌素0.1毫升,形成一個直徑約6~8毫米的白色隆起,以后觀察反應結果。早期反應:注射后48小時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有浸潤性紅斑直徑大于20毫米者為強陽性(卅),15~20毫米者為中等陽性(廿),10~15毫米者為弱陽性(+),5~10毫米者為可疑(±),5毫米以下或無反應者為陰性(-);晚期反應:注射21天觀察判斷結果,注射處發(fā)生紅色浸潤性結節(jié)并有破潰者為強陽性(卅),結節(jié)浸潤直徑大于5毫米者為中等陽性,結節(jié)浸潤直徑3~5毫米者為弱陽性(+),輕度結節(jié)浸潤或在3毫米以下者為可疑(±),局部無反應者為陰性(-)。

2.臨床意義早期反應表示機體對麻風桿菌的敏感性。晚期反應陽性表示機體對麻風桿菌的特異性細胞免疫反應的能力強,具有免疫力;晚期反應陰性說明機體對麻風桿菌的細胞免疫反應受到抑制,缺乏免疫力。麻風菌素晚期反應的強度與機體對麻風菌抵抗力的強度成正比。因此,麻風菌素試驗對麻風病的分型,判斷預后或機體抵抗力具有實際應用的價值。

在鑒別診斷時必須掌握麻風病的皮損特點,皮損常伴有感覺障礙,周圍神經干常呈粗大,瘤型麻風的損害中常檢查出麻風菌。用這些特點與其它疾病鑒別時,在一般情況下是可以鑒別的。

瘤型麻風應與皮膚黑熱病、神經纖維瘤、斑禿、結節(jié)性黃色瘤、魚鱗病、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結節(jié)性紅斑、皮肌炎等鑒別:結核樣型麻風應與肉樣瘤、環(huán)狀紅斑、持久隆起性紅斑、皮膚黑熱病淺色斑型、環(huán)狀肉芽腫、尋常性狼瘡、體癬、遠心性紅斑等鑒別;未定類麻風應與白癜風、貧血痣、皮膚黑熱病淺色斑型淺色斑型和花斑癬等鑒別:界線類麻風應與紅斑性狼瘡、皮膚黑熱病、蕈樣肉芽腫(浸潤期)等鑒別。

如脊髓空洞癥,其它原因引起的多發(fā)性神經炎、外傷性周圍神經損傷、進行性脊髓性肌萎縮、進行性增殖性間質性神經炎、進行性肌營養(yǎng)不良、股外側皮神經炎、面神經麻痹等。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編輯推薦
考試輔導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