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草圖經(jīng)》:酸棗仁,《本經(jīng)》主煩心不得眠,今醫(yī)家兩用之,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生熟便爾頓異。而胡洽治振悸不得眠,有酸棗仁湯,酸棗仁二l,茯苓、白術(shù)、人參、甘草各二兩,生姜六兩。六物切,以水八l煮取三l,分四服。主虛不得眠,煩不可寧,有酸棗仁湯,酸棗仁二l,干姜、茯苓、芎窮各二兩,甘草一兩炙,并切,以水一斗,先煮棗,減三l,后納五物煮,取三l,分服。一方,更加桂一兩。二湯酸棗并生用,療不得眠,豈便以煮湯為熟平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
2、朱震亨:血不歸脾而睡臥不寧者,宜用此(酸棗仁)大補心脾,則血歸脾而五藏安和,睡臥自寧。
3、《綱目》:酸棗仁,甘而潤,故熟用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生用療膽熱好眠。皆足厥陰、少陽藥也,今人專以為心家藥,殊昧此理。
4、《本草經(jīng)疏》:酸棗仁,實酸平,仁則兼甘。專補肝膽,亦復(fù)醒脾。熟則芳香,香氣入脾,故能歸脾。能補膽氣,故可溫膽。母子之氣相通,故亦主虛煩、煩心不得眠。其主心腹寒熱,邪結(jié)氣聚,及四肢酸疼濕痹者,皆脾虛受邪之病,脾主四肢故也。膽為諸臟之首,十一臟皆取決于膽,五臟之精氣,皆稟于脾,故久服之,功能安五臟。
5、《本草切要》:酸棗,性雖收斂而氣味平淡,當(dāng)佐以他藥,方見其功,如佐歸、參,可以斂心;佐歸、芍,可以斂肝;佐歸、術(shù),可以斂脾;佐歸、麥,可以斂肺;佐歸、柏,可以斂腎;佐歸、苓,可以斂腸、胃、膀胱;佐歸、芪,可以斂氣而灌溉營衛(wèi);佐歸、地,可以斂血而營養(yǎng)真陰。又古方治膽氣不和,甚佳。如膽氣空虛,心煩而不得眠,炒用可也。
6、《本草匯言》:酸棗仁,均補五藏,如心氣不足,驚悸怔仲,神明失守,或腠理不密,自汗盜汗;肺氣不足,氣短神怯,干咳無痰;肝氣不足,筋骨拳攣,爪甲枯折;腎氣不足,遺精夢泄,小便淋瀝;脾氣不足,寒熱結(jié)聚,肌肉羸瘦;膽氣不足,振悸恐畏,虛煩不寐等癥,是皆五藏偏失之病,得酸棗仁之酸甘而溫,安平血氣,斂而能運者也。
7、《藥品化義》:棗仁,仁主補,皮益心血,其氣炒香,化為微溫,藉香以透心氣,得溫以助心神。凡志苦傷血,用智損神,致心虛不足,精神失守,驚悸怔忡,恍惚多忘,虛汗煩渴,所當(dāng)必用。又取香溫以溫肝、膽,若膽虛血少,心煩不寐,用此使肝、膽血足,則五臟安和,睡臥得寧;如膽有實熱,則多睡,宜生用以平服氣。因其味甘炒香,香氣入脾,能醒脾陰,用治思慮傷脾及久瀉者,皆能奏效。
8、《本經(jīng)逢原》:酸棗仁,熟則收斂精液,故療膽虛不得眠,煩渴虛汗之證;生則導(dǎo)虛熱,故療膽熱好眠,神昏倦怠之證。按酸棗本酸而性收,其仁則甘潤而性溫,能散肝、膽二經(jīng)之滯,故《本經(jīng)》治心腹寒熱,邪氣結(jié)聚,酸痛血痹等證皆生用,以疏利肝、脾之血脈也。蓋肝虛則陰傷而煩心,不能藏魂,放不得眠也。傷寒虛煩多汗,及虛人盜汗,皆炒熟用之,總?cè)∈諗扛纹⒅蛞阂病?
9、《本經(jīng)》:主心腹寒熱,邪結(jié)氣聚,四肢酸疼,濕痹。
10、《別錄》:主煩心不得眼,臍上下痛,血轉(zhuǎn)久泄,虛汗煩渴,補中,益肝氣,堅筋骨,助陰氣,令人肥健。
11、《藥性論》:主筋骨風(fēng),炒末作湯服之。
12、《本草拾遺》:睡多生使,不得睡炒熟。
13、王好古:治膽虛不眠,寒也,炒服;治膽實多睡,熱也,生用。
14、《本草匯言》:斂氣安神,榮筋養(yǎng)髓,和胃運脾。
15、《本草再新》:平肝理氣,潤肺養(yǎng)陰,溫中利濕,斂氣止汗,益志,聰耳明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