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蘭作為一大蘭種,在現今蘭界一片紅火的時候,卻默默沉寂了八年之久了,照以往的周期,今年應該已經進入復蘇階段了,復蘇總需要有切入點,那么,這個切入點何在?很值得我們蘭花工作者研究,并加于討論。
先說說我的個人看法。說錯大家勿怪,畢竟僅僅是一家之言。
墨蘭的繁榮,應該歸功于日本和臺灣的大力發(fā)展,近百年的努力,大多數品系已經發(fā)展得非常完善,選育出來的品種也頗有代表性。線藝那是不用說,沒有哪個蘭種能比墨蘭更全;奇花類的,墨蘭的大屯麒麟、國香牡丹、珠海漁女、天圣……,早就已經家喻戶曉了;矮種、奇葉類品種之多,也是琳瑯滿目,以上這幾大類,臺灣蘭界發(fā)展早,力度大,品種已經相當豐富,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在物以稀為貴的前提下,要在這幾大類中出頭,難度那是相當大的,所以,這幾類是暫時不大有可能成為切入點的。
色花除寒蘭外,歷來都不是玩的主題,不大可能引起轟動效應,那就不可能吸引愛好者的眼球,這個品系也可以暫時排除。
花藝雙全這個主題,臺灣蘭界提出來已經很久了,因為當時品種和數量的缺乏,并沒能玩起來,目前雖然開始有部分品種出現,但是數量上還沒有跟上,況且這類品種起點比較高,不容易凝聚人氣,估計后市看好,但是作為切入點的機會并不大。
墨蘭瓣型花,在臺灣當時并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發(fā)掘出來的品種也少,荷瓣(荷型瓣)比較多外,蝶花類的三星蝶和梅瓣數量并不多,三星蝶比較常見的也無非馥翠,文漢奇蝶.金馥翠和雜交的品種“玉觀音”寥寥幾個品種罷了,梅瓣的也只有大梅.小梅.彩龍等屈指可數的幾個稍有數量,大陸產的品種如嶺南大梅.閩南大梅.南海梅等等,因為面世就碰到墨蘭低潮,數量也并不大。數量和品種上的不足,又趕上目前瓣型花的熱潮,比較有可能成為復蘇的切入點。
還有一個值得注意的,無論那種蘭花,只要是葉蝶,就會有人追捧,只是墨蘭葉蝶數量太少,目前據我所知也就只有三個品種,雖然能賣高價,但是品種的單調和數量的不足,我個人看法,墨蘭葉蝶離真正的熱,還是要有一段時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