梔子出自《本草圖經(jīng)》:梔子,今南方及西蜀州郡皆有之。木高七、八尺,葉似李而厚 硬,又似樗蒲子,二、三月生白花,花皆六出,甚芬芳,俗說即西域詹匐也。夏、秋結(jié)實如訶子狀,生青熟黃,中人深紅,九月采實暴干。此亦有兩、三種,入藥者山梔子,方書所謂越挑也。皮薄而圓小,刻房七棱至九棱者為佳。其大而長者,乃作染色,又謂之伏尸梔子,不堪入藥用。
藥名:梔子
漢語拼音:zhi zi
英文名:Cape Jasmine Fruit, Fruit of Cape Jasmine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Gardenia jasminoides Ellis
別名:木丹、鮮支、卮子、 支子、越桃、山梔子、枝子、小卮子、黃雞子、 黃荑子、黃梔子、黃梔、山黃梔、山梔
歸經(jīng):心經(jīng);肝經(jīng);肺經(jīng);胃經(jīng);三焦經(jīng)
科屬分類:茜草科
功效分類:清熱涼血藥
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
主治:熱病心煩;肝火目赤;頭痛;濕熱黃疸;淋證;血痢尿血;口舌生瘡;瘡瘍腫毒;扭傷腫痛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5-10g;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未摻或調(diào)敷。
藥材基源:為雙子葉植物藥茜草科植物山梔的果實。
生態(tài)環(huán)境:生于丘陵山地或山坡灌林中。
資源分布:分布于中南、西南及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等地。
采收和儲藏:于10月中、下旬,當果皮由綠色轉(zhuǎn)為黃綠色時采收,除去果柄雜物,置蒸籠內(nèi)微蒸或放入明礬水中微煮,取出曬干或烘干。亦可直接將果實曬干或烘干。功效:瀉火除煩,清熱利濕,涼血解毒。焦梔子:涼血止血。
1.生梔子:篩去灰屑,揀去雜質(zhì),碾碎過篩;或剪去兩端。
2.山梔仁:取凈梔子,用剪刀從中間對剖開,剝?nèi)ネ馄と∪省?/p>
3.山梔皮:即生梔子剝下的外果皮。
4.炒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nèi)用文火炒至金黃色,取出,放涼。
5.焦梔子: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焦糊色,取出,放涼。
6.梔子炭:取碾碎的梔子,置鍋內(nèi)用武火炒至黑褐色,但須存性,取出,放涼。
7.《雷公炮炙論》:凡使梔子,先去皮須了,取人,以甘草水浸一宿,漉出焙干,搗篩如赤金末用。
性狀鑒定
果實倒卵形、橢圓形或長橢圓形,長1.4-3.5cm,直徑0.8-1.8cm。表面紅棕色或紅黃色,微有光澤,有翅狀縱棱6-8條,每二翅棱間有縱脈1條,先端有暗黃綠色殘存宿萼,先端有6-8條長形裂片,裂片長1-2.5cm,寬2-3mm,多碎斷,果實基部收縮成果柄狀,末端有圓形果柄痕。果皮薄而脆,內(nèi)表面鮮黃色或紅黃色。有光澤,具隆起的假隔膜2-3條。折斷面鮮黃色,種子多數(shù),扁橢圓形或扁矩圓形,聚成球狀團塊,棕紅色,表面有細而密的凹入小點;胚乳角質(zhì);胚長形,具心形子葉2片。氣微,味微酸苦。以皮薄、飽滿、色紅黃者為佳。
顯微鑒別
果實中部橫切面:圓形,縱棱處顯著凸起。外果皮為1列長方形細胞民,外壁增厚并被角質(zhì)層;中果皮外側(cè)有2-4列厚角細胞,向內(nèi)為薄壁細胞,含黃色色素,少數(shù)較韌型維管束稀疏分布,較大的維管束四周具木化的纖維束,并有石細胞夾雜其間;內(nèi)果皮為2-3列石細胞,近方形,長方形或多角形,壁厚,孔溝清晰,有的胞腔內(nèi)可見草酸鈣方晶,偶有含簇晶的薄壁細胞鑲嵌其中。種子橫切面,扁圓形,一側(cè)略凸,外種皮為1列石細胞,近方形,內(nèi)壁及側(cè)壁顯著增厚,胞腔含棕紅色或黃色色素,內(nèi)種皮為頹廢薄壁細胞。胚乳細胞多角形,中央為2枚扁平的子葉,細胞內(nèi)均充滿糊粉粒。
理化鑒別
1.取該品粉末2g,加水5ml,置水浴中加熱3min,濾過。取濾液5滴,置瓷蒸發(fā)皿中,烘干后,加硫酸1滴,即顯藍綠色,迅速變?yōu)楹诤稚?,繼轉(zhuǎn)為紫褐色。(檢查藏紅花素)
2.該品1%熱水浸出液,濾過。取濾液10ml,置有塞量簡中,加乙醚5ml,振搖,水層呈鮮黃色,醚液無色。(檢查藏紅花素)
1.熱病心煩。該品苦寒清降,能清瀉三焦火邪、瀉心火而除煩,為治熱病心煩、躁擾不寧之要藥,可與淡豆豉同用,如梔子豉湯
(《傷寒論》);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等,可用治熱病火毒熾盛,三焦俱熱而見高熱煩躁、神昏譫語者,如黃連解毒湯(《外
梔子
臺秘要》)。
2.濕熱黃疸。該品有清利下焦肝膽濕熱之功效,可用治肝膽濕熱郁蒸之黃疸、小便短赤者,常配茵陳、大黃等藥用,如茵陳蒿湯
(《傷寒論》),或配黃柏用,如梔子柏皮湯(《金匱要略》)。
3.血淋澀痛。該品善清利下焦?jié)駸岫?,清熱涼血以止血,故可治血淋澀痛或熱淋證,常配木通、車前子、滑石等藥用,如八正散
(《和劑局方》)。
4.血熱吐衄。該品功能清熱涼血,可用治血熱妄行之吐血、衄血等證,常配白茅根、大黃、側(cè)柏葉等藥用,如十灰散(《十藥神書》
);該品若配黃芩、黃連、黃柏用,可治三焦火盛迫血妄行之吐血、衄血,如黃
連解毒湯(《外臺秘要》)。
5.目赤腫痛。該品清瀉三焦熱邪,可治肝膽火熱上攻之目赤腫痛,常配大黃用,如梔子湯(《圣濟總錄》)。
6.火毒瘡瘍。該品功能清熱瀉火、涼血解毒,可用治火毒瘡瘍、紅腫熱痛者,常配金銀花、連翹、蒲公英用;或配白芷以助消腫,如縮毒散(《普濟方》)。
7.焦梔子功專涼血止血,用于血熱吐血、衄血、尿血、崩漏。
用法用量:
煎服,5—10克。外用生品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
該品苦寒傷胃,脾虛便溏者不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