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夏是中國中藥寶庫中的一種重要藥材,產(chǎn)地只有亞洲的中國和日本。它的功能是燥濕化痰,和胃止嘔,主治痰濕水飲,嘔吐,咳喘等癥。
甘肅省隴南市西和縣素有"千年藥鄉(xiāng)"之稱,中國農(nóng)業(yè)部《中國特產(chǎn)之鄉(xiāng)宣傳暨推介活動組委會》頒發(fā)證書和匾牌,被正式命名西和縣為“中國半夏之鄉(xiāng)”。
半夏有水生和陸生兩種,即所謂的水半夏和旱半夏。旱半夏的藥用價值強(qiáng)似水半夏。而湖北省潛江市是中國旱半夏的主要產(chǎn)區(qū)?!掇o?!吩?ldquo;潛江”這一詞條內(nèi)有“盛產(chǎn)半夏等中藥材”語。所以潛江產(chǎn)半夏有“潛半夏”之譽。老一代的中醫(yī)在處方上寫“潛半夏”,猶之乎“貝母”冠之以“川”字而成“川貝”,“潛半夏”也是名聞遐邇,成為行銷海內(nèi)外的名貴中草藥。
【異名】地文、水玉(《本經(jīng)》),守田、示姑(《別錄》),羊眼半夏(《唐本草》),和姑(《綱目》),蝎子草(《植物名實圖考》),地珠半夏(《昆明藥植調(diào)查報告》),麻芋果(《貴州民間方藥集》),三步跳、泛石
子(《湖南野生植物》),地鷓鴣、地茨菇(《廣西中獸醫(yī)藥植》),老黃嘴、老和尚頭、野芋頭,老鴰頭(《江蘇植藥志》),捉嘴豆子,地巴豆(《河北藥材》),無心菜根、天落星、老鴰眼、麻芋子(《山東中藥》),地雷公、老瓜蒜、狗芋頭(《中藥志》),珠半夏(《廣西中藥志》),裂刀菜(《遼寧經(jīng)濟(jì)植物志》),麻草子(安徽《土農(nóng)藥介紹》)。
多年生小草本,高15~30厘米。
塊莖近球形。
葉出自塊莖頂端,葉柄長6~23厘米,在葉柄下部內(nèi)側(cè)生一白色珠芽;一年生的葉為單葉,卵狀心形;2~3年后,葉為3小葉的復(fù)葉,小葉橢圓形至披針形,中間小葉較大,長5~8厘米,寬3~4厘米,兩側(cè)的較小,先端銳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光滑無毛。肉穗花序頂生,花序梗常較葉柄長;佛焰苞綠色,長6~7厘米;花單性,無花被,雌雄同株;雄花著生在花序上部,白色,雄蕊密集成圓筒形,雌花著生于雄花的下部,綠色,兩者相距5~8毫米;花序中軸先端附屬物延伸呈鼠尾狀,通常長7~10厘米,直立,伸出在佛焰苞外。
漿果卵狀橢圓形,綠色,長4~5毫米。
花期5~7月。
果期8~9月。
野生于山坡、溪邊陰濕的草叢中或林下。
中國大部分地區(qū)有分布。
【采集】7~9月間采挖,洗凈泥土,除去外皮,曬干或烘干。
【藥材】干燥塊莖呈圓球形、半圓球形或偏斜狀,直徑0.8~2厘米。
表面白色,或淺黃色,未去凈的外皮呈黃色斑點。
上端多圓平,中心有凹陷的黃棕色的莖痕,周圍密布棕色凹點狀須根痕,下面鈍圓而光滑。
質(zhì)堅實,致密。
縱切面呈腎臟形,潔白,粉性充足;質(zhì)老或干燥過程不適宜者呈灰白色或顯黃色紋。
粉末嗅之嗆鼻,味辛辣,嚼之發(fā)粘,麻舌而刺喉。以個大、皮凈、色白、質(zhì)堅實、粉性足者為佳。
以個小、去皮不凈、色黃白、粉性小者為次。
全國大部分地區(qū)均產(chǎn);主產(chǎn)四川、甘肅、湖北、安徽、江蘇、河南,浙江等地;以甘肅隴南的質(zhì)量最好。
除上述品種外,尚有同屬植物掌葉半夏的塊莖,在江蘇、河南、河北、山西等地亦作半夏使用。
與半夏的主要區(qū)別點為:掌葉半夏的塊莖較大,通常直徑3~4厘米;葉片掌狀,有小葉9~11枚。
參見掌葉半夏條。
生半夏:揀去雜質(zhì),篩去灰屑。
法半夏:取凈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jù)其產(chǎn)地質(zhì)量及其顆粒大小,斟酌調(diào)整浸泡日數(shù)。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斤加白礬2斤,泡1日后再進(jìn)行換水,至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取出略晾。另取甘草碾成粗塊,加水煎湯,用甘草湯泡石灰塊,再加水混合,除去石灰渣,倒入半夏缸中浸泡,每日攪拌,使其顏色均勻,至黃色已浸透,內(nèi)無白心為度。撈出,陰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2斤,甘草16斤,石灰塊20斤)
姜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另取生姜切片煎湯,加白礬與半夏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生姜25斤,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清半夏:取揀凈的半夏,照上述法半夏項下的方法浸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六成干,悶潤后切片,晾干。(每半夏100斤,用白礬12斤8兩,夏季用14斤8兩)
①《雷公炮炙論》:修事半夏四兩,用搗了白芥子末二兩,頭醋六兩,二味攪令濁,將半夏投于中,洗三遍用之。半夏上有隟涎,若洗不盡,令人氣逆,肝氣怒滿。②陶弘景:半夏,用之皆先湯洗十許過,令滑盡,不爾戟人咽喉。
生半夏: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干燥,用時搗碎。有毒,多外用,以消腫止痛為主。
清半夏:白礬浸泡或煮或腌制。消除了辛辣刺喉的副作用,降低了毒性,以燥濕化痰為主。類圓形或腎形厚片,直徑6~18mm,表面乳白色,周邊黃棕色,中間隱現(xiàn)黃白色筋脈點。氣微辣澀。
姜半夏:姜礬煮或腌制或蒸制,或姜炒。溫中化痰,降逆止嘔為主。形如清半夏,薄片,表面有光澤,透明,片面灰黃色或淡黃色,角質(zhì)樣,質(zhì)脆。微有辣味,微具姜氣。
法半夏:石灰制半夏。治寒痰、濕痰為主,同時具有調(diào)脾和胃的作用。形如生半夏,內(nèi)外皆呈黃色或淡黃白色,粉性足,質(zhì)松脆,氣微,味淡。
竹瀝半夏:半夏或法半夏,竹瀝拌透陰干。溫燥大減,適于胃熱嘔吐,肺熱痰黃稠粘,痰熱內(nèi)閉中風(fēng)不語
藥性介紹
半夏曲:
生半夏浸泡曬干研粉,姜汁、面粉調(diào)勻,發(fā)酵制成?;瘽窠∑?,消食止瀉。
【性味】辛,溫,有毒。
①《本經(jīng)》:辛,平。
②《別錄》:生微寒,熟溫,有毒。
③《藥性論》:有大毒。
④《日華子本草》:味辛。
⑤(醫(yī)學(xué)啟源》:《主治秘要》云,性溫,味辛苦。
【歸經(jīng)】入脾、胃經(jīng)。
①《湯液本草》:入足陽明、太陰、少陽經(jīng)。
②《雷公炮制藥性解》:入肺、脾、胃三經(jīng)。
③《本草經(jīng)疏》:入足太陰、陽明、少陽,手少陰經(jīng)。
④《本草匯言》:入手陽明、太陰、少陰三經(jīng)。
⑤《本草再新》:入肝、脾、肺三經(jīng)。
半夏制法及應(yīng)用區(qū)別
<一>法半夏:法半夏長于燥濕,且溫性低。用于痰多咳喘,痰飲眩悸,風(fēng)痰眩暈,痰厥頭痛。
【制法】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水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取出;另取甘草適量,加水煎煮二次,合并煎液,倒入用適量水制成的石灰液中,攪勻,加入上述已浸透的半夏,浸泡,每日攪拌1~2次,并保持浸液pH值12以上,至剖面黃色均勻,口嘗微有麻舌感時,取出,洗凈,陰干或烘干,即得。每100kg凈半夏,用甘草15kg、生石灰10kg。
<二>清半夏:清半夏長于化痰。功用主治燥濕化痰,降逆止嘔,消痞散結(jié)。治濕痰冷飲,嘔吐,反胃,咳喘痰多,胸膈脹滿,痰厥頭痛,頭暈不眠。外消癰腫。
1.清半夏制作:
(1)礬泡 取凈半夏,大小分開,用8%的礬溶液浸泡,至內(nèi)無干心,口嘗微有麻舌感,取出,洗凈,切厚片,干燥。每半夏100kg,用白研20kg(《藥典85》)。
(2)礬煮 取揀凈的半夏,用涼水浸漂,避免日曬,根據(jù)其產(chǎn)地、質(zhì)量及大小斟酌調(diào)整浸泡日數(shù)。泡至10日后,如起白沫時,每半夏100kg加白礬2kg,泡1日后再換水,至口嘗無麻辣感后,加白礬與水共煮透,取出,晾至6成干,燜潤后切片,晾干即得。每半夏100kg,用白礬12.5kg)(夏季用14.5kg(《藥典63》)。
(3)礬腌 取原半夏,篩去粉末,大小個分開,擇凈雜質(zhì)。將半夏分別倒入容器內(nèi),放入清水浸泡,水量以淹過半夏的5寸為度,春秋每日翻倒,換水2次,夏季每日3次,浸泡3天,待腌。取凈白礬,用石研軋成粉末,取少量泡好半夏鋪于容器內(nèi),上面撒1層白礬面,再鋪1層半夏,如此,半夏與白礬面層層鋪均,然后加入清水淹沒,淹至3天,再將白礬水撤掉,換清水浸泡一天待煮。將鍋內(nèi)入清水,加熱至沸,取泡好的半夏,倒入鍋中,用武火加熱煮沸后,再加文火緩煮,用鏟隨時攪動,煮至2-3小時后切開,口嘗稍有麻辣感為度,撈出。攤開烘干或曬干。擇凈雜質(zhì),用粉碎機(jī)打成顆粒即得。每凈半夏100kg,用白礬10kg(《天津》)。
(4)白礬、面粉制 取揀凈的生半夏,大小分擋,用清水浸泡。夏天泡7天左右,冬天泡14天左右。每日換水1-2次,泡至口嘗稍有麻辣感時,移置鍋內(nèi)加白礬與水煮透;或再加面粉拌勻,取出,制成團(tuán),略晾后,切片0.3mm厚左右,干燥(用時篩去末)。每半夏500g,用白礬60-90g,面粉適量(《河南》)。
(5)礬、姜、甘草制
①取生半夏,用水浸7-10天(每天換水2次),取出,放缸中,加白礬及熱甘草水及生姜泡7-10天后,蒸約8小時,至無白心,晾冷,燜1-2天,切魚鱗厚片。每半夏100kg,用生姜1kg,甘草2kg,白礬12.5kg(《集成》)。
②取生半夏,加水浸10天(換水2-3次),換缸,鋪1層半夏,1層生姜、明礬,至缸將滿時放入清水,1個月后傾出,換水洗2次,再將甘草破開,摻入半夏蒸透,傾出,晾風(fēng),隔2天后,裝入硫黃柜內(nèi)熏1夜,稍去水氣,刨片。每半夏100kg,用生姜7kg,甘草3kg,白礬10kg(《集成》)。
<三>姜半夏:姜半夏長于降逆止嘔。功能與主治:降逆止嘔。用于嘔吐反胃,胸脘痞悶,梅核氣。用姜礬湯在半夏曬至半干時浸潤。經(jīng)炮制后得到的炮制品之一姜半夏毒性降低,但由于其中的有效成分及刺激性成分不明確,《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2005年版僅在半夏項下收載氨基酸的定性鑒別,未見有關(guān)姜半夏的質(zhì)量標(biāo)準(zhǔn)報道。
<四>半夏曲:半夏曲長于消食化痰。半夏曲“苦辛,平。”入肺,脾,大腸三經(jīng)。功 效化痰止咳,消食寬中。主 治治泄瀉,咳嗽。
【炮制方法】:
①取生半夏、法半夏各半,研成粉末。每斤用生姜8兩洗凈搗碎絞汁,同面粉4兩,和溫開水調(diào)成稀糊,倒入半夏粉內(nèi)揉搓成團(tuán),發(fā)酵后,以木制模型壓成小塊,晾干。
②取漂過的半夏,研粉。每斤用面粉4兩、生姜2兩洗凈打汁拌入面粉內(nèi),加些溫開水調(diào)成糊漿,再與半夏粉充分拌和,壓扁約三分厚,切為小塊,曬至半干,放入鍋內(nèi)烘至黃色為度。均宜置干燥處,防霉?!毒V目》:“半夏研末,以姜汁、白礬湯和作餅,楮葉包置籃中,待生黃衣,曬干用,謂之半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