礜石藥性大熱,《太平廣記》第三百八十九卷記載:魏武北征蹋頓,升嶺眺矚,見一崗不生百草。王粲曰:“必是古冢。此人在世,服生礜石,死而石氣蒸出外,故卉木焦滅。”即令鑿看,果大墓,有礜石滿塋。一說,粲在荊州,從劉表登鄣山,而見此異。曹武之平烏桓,粲猶在江南,此言為當。(出《異苑》)
魏晉間服石之風盛行,最出名的是“五石散”。“五石散”也叫“寒石散”,從魏晉到隋唐,服者相尋,殺人如麻,是著名毒藥。服藥之后,全身燥熱,可以飲冰臥雪。服用后,會改進血象,面色紅潤,雙目有神(魏晉時代是個美男子井噴的時代和這也有關(guān)系,其實這是微量砷中毒的初期反應),胃口好,進食多,精神爽,補身壯陽且能使人產(chǎn)生一種不可言喻的快感。"人進食多是一候;氣下顏色和悅,是二候;頭面身癢搔,是三候;策策惡風,是四候;厭厭欲寐,是五候也"。長期服用,則會出現(xiàn)"舌縮入喉,癰瘡陷背,脊肉爛潰,頭痛欲裂,腰痛欲折,腹脹欲決甚者斷衣帶,心痛如刺,百節(jié)酸疼,咽中痛,鼻塞清涕出,膈上大滿欲吐,溫溫欲吐”等一系列嚴重中毒現(xiàn)象,甚至死亡。
現(xiàn)代的醫(yī)學史著作一般都認為五石散是由石鐘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及赤石脂組成但這5種藥都沒有明顯的毒性,服之亦不會產(chǎn)生古籍中所記載那樣大的毒害作用。據(jù)趙匡華主編《中國古代化學史研究》以及其他一些醫(yī)學家的考證:“其毒性在于《侯氏黑散方》中的“礬石”是“礜石”之誤。二者形近易混,古書多混用之例;礜石含砷,所謂服散乃慢性砷中毒;孫氏痛其殺人,把礜石換成石硫黃,始以無毒之方傳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