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癥是現(xiàn)代人,時代進步的一種“富貴病”。這種病一直困擾人們生活的一種不健康的疾病,患者通常比較自卑,尤其是逛街時遇見自己喜歡的衣服的時候,內心如萬馬奔騰??坎怀詵|西怎么行?醫(yī)學教育網(wǎng)整理了“光靠一頓晚餐能否完成減肥任務”,幫助大家了解禁食療法的危害。
工作時間越來越晚,吃晚飯的時間也越來越晚,曾經(jīng)的六點過后不時的禁忌也不得不隨之失效。每次在饑腸轆轆吃晚飯的時候,心中都有聲音在說,晚上吃東西會胖會胖會胖……
日間禁食,小鼠很苗條
一項小鼠實驗似乎揭示出肥胖流行的一個出人意料的原因。若此研究亦能在人類身上被證實,那么我們也許就有辦法既享受甜品,又不至于冒體重飆升以及肥胖病的風險。
“我們希望找出比計算卡路里更為簡單的方法來控制體重,”論文的主要作者、加州拉荷亞薩克研究所的調節(jié)生物學家潘達(Satchidananda Panda)說。這項研究結果發(fā)表在5月17日的《細胞代謝》上。研究者把實驗小鼠分成不同小組、用不同方式喂養(yǎng)100天。其中有兩組小鼠喂以高脂高熱量的鼠糧,其中一組小鼠任何時候想吃就吃,晝夜不限。而另一組只能在夜間的8小時內進食(小鼠為夜間活動的動物)。
具體到人身上,簡單說就是比如看《甄嬛傳》的時候不要吃冰激凌;跟朋友聊天時二鍋頭一瓶就夠了;睡前牛奶也最好免了。
結果令人大為吃驚。那些雖用高脂肪食物喂養(yǎng),但每天早早結束進食并連續(xù)16個小時禁食的小鼠保持了苗條的體態(tài)——幾乎與吃標準鼠糧的對照組一樣,而那群不分晝夜想吃就吃的小鼠則變肥了。且體重增加并不是最大的問題,肥胖小鼠還患上了高膽固醇、高血糖、脂肪肝等代謝疾病,而一定時間內禁食的小鼠幾乎沒有任何炎癥或肝病的跡象,膽固醇和血糖水平也基本與對照組沒有區(qū)別。轉輪測試運動能力的結果顯示,進食時間限制組的小鼠擁有最持久的耐力和最強的控制力。
數(shù)據(jù)顯示,胃、大腦和消化系統(tǒng)在處理過攝入的能量后需要休息;否則會出現(xiàn)代謝疲勞,再加上高熱量高脂肪飲食,結果自然就是體重增加、脂肪堵塞肝臟、膽固醇堆積于動脈、未利用的葡萄糖游離在血液中。
對于每天禁食16小時的小鼠,它們的消化系統(tǒng)激素、膽固醇和血糖指標皆顯示,肝臟內的酶在積極努力地將膽固醇降解為膽汁酸。體內儲存的“褐色脂肪”(能將多余能量轉化為熱的脂肪組織)也活躍起來,肝臟亦停止了葡萄糖的生產。“脂肪燃燒時,它們的體溫的確升高了。”潘達說,“每日定時禁食的效果是相當顯著的。”
假如我們也是小鼠
37歲汽車修理工加沙自打成年開始體重就穩(wěn)步增長,他表示對這個辦法極有興趣。他相信,每天早早結束三餐,克制吃零食的欲望能夠使他輕一些(他目前有兩百二十多斤)。他說:“看起來比去健身房做有氧運動容易多了。”
不過這項研究在肥胖癥專家中既引起了興趣,也招來了反對。他們強調小鼠可不會被快餐店的深夜特賣吸引,沒有其他菜單可選,也不能挑進食的時間。另外,作為夜行動物,小鼠與人有著不同的生物鐘。所以,如果僅由此實驗認為人們也可以在8小時內大肆饕餮牛排薯條,然后停止進食16個小時,是不夠成熟的,而且?guī)缀蹩梢钥隙ㄊ怯酗L險的。
“我也希望這是真的,不過我表示懷疑。”波士頓大學醫(yī)學院肥胖癥研究主任克奇說。北卡羅萊納大學的營養(yǎng)學專家波普金則認為,這項研究踏進了未知領域,有待繼續(xù)探索。1992年公布的一項臨床試驗顯示,少量多次的進食才有助于控制胰島素水平,更利于長壽。
“僅僅這一項研究并不能推翻以前的結論,”波普金說:“不過它確實提醒了糖尿病、肥胖癥和心臟病領域的專家,應該在動物和人類身上作更進一步的研究。”
潘達也表示他們的研究需要改進,并在人身上做實驗,才有可能加入到對抗肥胖癥的戰(zhàn)役中去。盡管禁食16個小時如此顯著地阻止了小鼠發(fā)胖,可是并不一定適用于人類。不過,盡量在夜間禁食確實是一個簡單廉價又鮮有副作用的方法,無須精確計算卡路里,更無須挨餓——除非你真的是沒有啤酒就沒法看季后賽,沒有蜂蜜和茶就睡不了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