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wǎng)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wǎng)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理論 > 辨證論治 > 中醫(yī)外科 > 正文

中醫(yī)外科分類釋義

2015-02-01 11:25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中醫(yī)外科分類釋義:

《靈樞·癰疽》篇首將外科疾病的分類以癰疽概之,并以臟腑隸之。后人又以瘡瘍兩字概括一切外科疾病,且以病變在皮、肉、脈、筋、骨的不同,來分別表里陰陽;又依據(jù)瘡瘍的發(fā)病過程分為腫瘍、潰瘍,未潰的瘡瘍統(tǒng)稱腫瘍,已潰的瘡瘍統(tǒng)稱潰瘍。這樣的分類籠統(tǒng)、不實用。直至隋《諸病源候論》以疾病的病因、病理、性質歸類,才使疾病的分類漸趨合理。

一、總綱類

瘍有時也稱為外瘍,是一切外科疾病的總稱,所以古代稱外科為瘍科,外科醫(yī)生為瘍醫(yī)。

瘡瘍廣義的說,是一切體表外科疾病的總稱;狹義的說,是指感染因素引起的體表化膿性疾病。

腫瘍指一切體表外科疾病尚未潰破的腫塊。

潰瘍指一切外科疾病中潰破的瘡面。

二、瘡瘍類

癰分外癰、內癰兩大類。外癰是指生長于體表部皮肉之間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局部紅腫熱痛(少數(shù)初起皮色不變),一般范圍在6-9an者。內癰是指生長于臟腑內的膿腫,如肝癰、肺癰、腸癰。

有頭疽初起即有粟米狀膿頭,紅腫熱痛,易向深部及周圍擴散。潰破之后,狀如蜂窩,范圍常超過9crnl)2上,甚至逾30cra者。

發(fā)病變范圍較癰為大,初起在皮下疏松的部位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突然紅腫蔓延成片,灼熱疼痛,紅腫以中心最為明顯,四周較淡,邊緣不清,3-5日皮膚濕爛,隨即變黑腐潰,或中軟不潰,伴見明顯的全身癥狀。

癤生于皮膚淺表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局部紅腫熱痛,但突起根淺,腫勢局限,范圍在3cm以內,易成膿,易破潰,出膿即愈。

疔《黃帝內經(jīng)》曰:“膏粱之變,足生大丁。”此丁與疔同,泛指一切體表瘡瘍發(fā)病迅速而危險性較大者。但目前臨床上所稱的疔是指發(fā)病在顏面、手足等部位,病勢急劇,易迅速蔓散,可造成損筋傷骨,甚或引起走黃危險的急性化膿性疾病。

無頭疽發(fā)于骨骼及關節(jié)間的急性化膿性疾病。因病變部位較深,患部漫腫,皮色不變,疼痛徹骨,難消,唯潰,難斂,潰后多損傷筋骨,如附骨疽(化膿性骨髓炎)、環(huán)跳疽(化膿性關節(jié)炎)。

流注流者,行也;注者,住也。流注是由他處病灶的毒邪,隨血流擴散到肌肉深部停住,發(fā)生的轉移性、多發(fā)性膿腫。初起漫腫微痛,結塊不甚顯著,皮色如常,發(fā)無定處,此處未愈而他處又起,容易走竄,即西醫(yī)所稱的多發(fā)性、轉移性肌肉深部膿腫。

丹毒皮膚突然變赤,如丹涂脂染的急性感染性疾病。起病突然,伴有明顯的全身癥狀。部皮膚掀紅腫脹,并迅速向四周蔓延,或間有大小不等的水皰,有時邊消退,邊發(fā)展,經(jīng)治療后一般在數(shù)日內治愈而他處又起。且易復發(fā)。

走黃由于療毒走散人血、內攻臟腑而引起的一種全身性化膿性感染。一般以顏面部疔瘡合并走黃者最為多見。

內陷體虛之人生瘡瘍,正不勝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于營血,內傳臟腑而引起的全身性化膿性感染。除療瘡毒邪走散人血稱為走黃外,其他瘡瘍引起毒邪內傳臟腑者稱為內陷。臨床上因有頭疽并發(fā)者多見,故又稱疽毒內陷,并因其發(fā)生在有頭疽的各個階段,又分為火陷、于陷、虛陷。

瘰疬因其結核累累如串珠狀,故稱瘰疬。發(fā)病多在頸側、腋下、乳房、腹股溝等部位。病變表現(xiàn)為結塊成核狀,性質為陰證,與癆證有關,即西醫(yī)所稱的淋巴結結核。

流痰好發(fā)于骨和關節(jié)間,起病緩慢,化膿亦遲。潰后流膿清稀,或夾有敗絮樣(干酪樣)物質,不易愈合,每多損傷筋骨而造成殘疾,即西醫(yī)所稱的骨關節(jié)結核。

疫療初起形如蚊跡蚤斑,多癢少痛,隔2天,瘡形凹陷中黑,形如臍狀,周圍見灰綠色膿水,腫勢散漫,綿軟無根,是一種急性傳染病,故與一般疔瘡不同,多見于畜牧業(yè)或皮毛制革工人。好發(fā)于頭面,其次是頸、手臂等部,即西醫(yī)所稱的皮膚炭疽。

爛療因最易腐爛,其勢更急,可危及生命,故也與一般療瘡不同。好發(fā)于小腿、足背的皮肉間,而臂、孺、手背等處則偶或有之,即西醫(yī)所稱的氣性壞疽。

臁瘡發(fā)生在小腿部的慢性潰瘍,生于小腿下1乃、踝骨上100n的內外臆處。潰瘍日久難斂,或雖經(jīng)收口,每因破傷而復發(fā),即西醫(yī)所稱的下肢慢性潰瘍。

結核泛指一切皮肉之間的圓形腫塊。多生于四肢或胸腹部,除急性化膿性疾患引起附近淋巴結腫大稱畢核、慢性淋巴結炎、痰核外,尚包括皮下囊腫及小的良性腫瘤或惡性腫瘤。此外,明清以前把乳房部的各種腫塊也統(tǒng)稱乳房結核,爾后以病的性質逐漸加以區(qū)分。

總之,古代文獻中所說的結核,均指發(fā)生在皮肉間性質不同或不明的腫塊,是一種癥狀,而不是病名,更不是指結核桿菌所致的結核疾患。

三、皮膚病類

瘡皮膚淺表起丘疹、皰疹,破后糜爛的疾病,統(tǒng)稱為瘡,如黃水瘡、疥瘡等。

疳凡粘膜部發(fā)生淺表潰瘍,呈凹形有腐肉而膿液不多的稱為疳,如發(fā)于口腔的稱口疳,發(fā)于牙齦部的稱牙疳,發(fā)于龜頭粘膜部的稱下疳。斑《丹溪心法》說:“斑乃有色點而無頭粒者。”指出了斑的定義故皮膚色素改變,既不高起也不凹陷的損害,稱之為斑,如雀斑、汗斑、黧黑斑等。

疹《丹溪心法》說:“疹為浮小而有頭粒者。”指出了疹的特點:皮膚表面出現(xiàn)范圍較小的隆起,稱之為疹,如痱子、痤瘡、濕瘡等皆有疹的表現(xiàn)。

瘩皮膚上的汗疹稱痦,如白瘩(汗皰)。

痘皮膚上起漿液性的小水皰稱為痘,如水痘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

癬癬的含義甚廣,凡皮膚增厚伴有鱗屑或有滲液、邊界清楚的皮膚病,統(tǒng)稱為癬,包括多種急慢性皮膚病,如牛皮癬(神經(jīng)性皮炎)、濕癬(濕疹)、干癬(慢性濕疹)、圓癬(體癬、股癬)、花斑癬、頭癬、手癬、足癬等。

疥包括兩個含義,一是指由疥蟲引起的、皮損為丘疹的傳染性皮膚病,即疥瘡;二是指無原發(fā)性皮損而全身劇癢的皮膚病,即干疥(皮膚瘙癢癥)?!吨T病源候論》說:“濕疥者,小瘡皮薄常有汁出,并皆有蟲,人往往以針頭挑得,狀如水內瘸蟲……”又說:“干疥但癢,搔之皮起作干痂……”明確指出了兩種疥的不同含義。

疣皮膚上的良性贅生物?!夺t(yī)學入門》說:“疣多患于手背及指間,或如黃豆大……拔之則絲長三四寸許。”指出了疣的特點?!锻饪泼劁洝匪Q的千日瘡,《外科心法要訣》記載的枯筋箭,也是疣,即西醫(yī)所稱的尋常疣。

四、肛門病類

痔痔有峙突的意思,凡肛門和耳、鼻孔竅等處,有小肉突起者,皆謂之痔?!夺t(yī)學綱目》說:“如大澤之中有小山突出為痔。在人九竅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獨生于肛門邊。”生于鼻腔內的稱鼻痔(鼻息肉),生于耳道內的稱耳痔(耳道息肉),生于肛門齒線上的稱內痔。此外,尚有以病變形態(tài)而命名的,如葡萄痔(屬血栓外痔一類)、珊瑚痔、櫻桃痔(屬直腸息肉一類)等。由于痔的發(fā)病以肛門部較為多見,故歸屬在肛門病類。

漏潰瘍瘡孔處流膿,經(jīng)久淋漓不止,猶如滴漏,故名臼漏。漏的含義,包括兩種不同性質的病理改變,一為現(xiàn)稱的瘺管,是指體表與臟腑之間的病理性管道,具有內口和外口;一為竇道,指深部組織通向體表的病理性盲管,一般只具有一個外口。兩者在外口部均有膿水,經(jīng)久淋漓不止。如肛漏是為痿管,而瘰疬潰破后所成之漏、乳癰合并之乳漏均為竇道。

肛裂肛管內深及全層皮膚的梭形裂口。古代外科專著中沒有肛裂病名的記載,而對其癥狀及發(fā)病原因等,在《外科心法要訣》痔瘡中有所提及,如“肛門圍繞,折、紋破裂,便結者,火燥也”。

肛門周圍癰疽肛門周圍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包括肛門周圍多種疾病,如生于肛門內外的肛門癰,生于會陰部的懸癰,生于尾骨略上的坐馬癰,生于尾膂穴高骨上的鸛口癰等。這些癰疽潰后久不收口,大多形成肛瘺,故統(tǒng)稱為肛門周圍癰疽,即西醫(yī)所稱的肛門直腸周圍膿腫。

脫肛《證治要訣》說:“肛門者,大腸之下截也。”故大腸之下截脫出謂之脫肛。以解剖部位來說,是指直腸粘膜或直腸壁的全層脫出。

五、腫瘤類

癭發(fā)于頸部結喉正中之處的甲狀腺病變。中醫(yī)文獻中分有五癭。凡局部皮色不變,漫腫不痛,皮寬不急,按之軟綿者,稱氣癭(單純性甲狀腺腫);或有結塊,能隨吞咽動作而上下移動,始終不潰者,稱肉癭(甲狀腺腺瘤或囊腫);結塊按之堅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隨吞咽動作移動性減少或推之不移者,稱石癭;至于筋骨(脈)呈露曰筋癭,“赤脈交結曰血癭”,此兩癭皆為氣癭與石癭的合并癥。

瘤瘀血、濁氣、痰滯停留于人體組織之中,因其聚而成形結塊者,稱為瘤。本病隨處可生,多發(fā)于皮肉筋骨之內,中醫(yī)文獻中分有六瘤,即氣瘤(神經(jīng)纖維瘤)、肉瘤(脂肪瘤)、筋瘤(靜脈曲張)、血瘤(海綿狀血管瘤)、骨瘤(骨瘤、骨肉瘤)、脂瘤(皮脂腺囊腫)。

巖腫塊堅硬如石,高低不平,狀似巖突,破潰后瘡口中間凹陷很深,形如巖穴,故名巖。如生于乳房的稱乳巖,生于陰莖部的稱腎巖(腎莖癌),生于唇部的稱唇巖等。巖與癌同。

失榮頸部的惡性腫瘤。常發(fā)于頸部兩側或耳的前后,腫塊堅硬如石,推之不移,病的后期,患者面容消瘦,狀如樹木醫(yī)學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失去榮華,枝枯皮焦而命名,即西醫(yī)所稱的頸部淋巴結繼發(fā)或原發(fā)惡性腫瘤。

翻花瘡一種皮膚腫瘤,以其病損部位潰破之后,不能愈合,胬肉突出,瘡口外翻,好似花蕊一般,頭大根小,一旦碰傷,流血不止而命名,相當于西醫(yī)所稱的鱗狀上皮癌、基底細胞癌及良性乳頭狀瘤等。

鎖肛痔肛門部的惡性腫瘤,以其贅生物堵塞肛道,引起肛門狹窄,猶如塊物鎖住肛門而命名。《外科大成》說:“鎖肛痔,肛門內外如竹節(jié)鎖緊,形如海蜇,里急后重,便糞細而帶扁,時流臭水……”多指肛管直腸癌晚期。

六、其他類

風。風為百病之長,故外科以風命名的疾病很多,病種廣泛,包括瘡瘍、皮膚、口腔、肛門等疾病。如破傷風、骨槽風(下頜骨骨髓炎)、麻風、白癜風、鵝掌風(手癬)、喉風(喉頭水腫)、唇風(剝脫性唇炎)、腸風(便血、肛旁膿腫)等。這些以風取名的疾病的共同特點就是發(fā)病多與風邪有關,多為起病較急、發(fā)展較快的急性疾患。

毒外科以毒來取名的疾病很多,病種龐雜,不能代表某一種性質的疾病。如委中毒(胭窩部急性淋巴結炎)、時毒(流行性腮腺炎)、便毒(腹股溝淋巴結炎),陰毒(惡性腫瘤)、丹毒、眼胞菌毒等。此外,對某些外科疾病,一時不能定出確切的病名,也常用毒來取名,如無名腫毒、;胎毒、痧毒等。由于以毒取各的疾患不能概括某一性質的疾病,故臨床已較少應用。

痰以痰取名的外科疾病大多發(fā)于皮里膜外,腫硬似饅,皮色不變,按之有囊性感,將潰時皮色轉為暗紅,潰后或出粘液,或膿中夾有敗絮樣物質。因此,以痰取名的疾病,歸納起來大致相當于西醫(yī)的兩大類疾病,一類是結核性疾病,如流痰(骨關節(jié)結核)、腎俞虛痰(腰部冷膿腫)、穿拐痰(踝關節(jié)結核)、乳痰(乳房部結核);一類是腺體性的囊腫性疾病,如痰包(舌下腺囊腫)、痰瘤(頜下腺囊腫)等。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4醫(yī)師二試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高頻考點
    報考指南
    模擬試卷
    復習經(jīng)驗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