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疾病的雷火灸療法-基層中醫(yī)藥適宜技術(shù):
(一)青少年近視
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勞傷心神,或久視傷血,使心肝氣血陰陽受損,或用眼習(xí)慣不良,如看書、寫字距離太近,坐位姿勢不正以及光線過強或不足等,使目絡(luò)瘀阻,目失所養(yǎng),導(dǎo)致本病。
【治則治法】舒筋活血,行雀啄、小回旋、橫行、螺旋灸法。
【灸療部位】
部位:雙眼、額頭、雙耳。
穴位:睛明、魚腰、瞳子髎、四白、合谷。真性近視加灸風(fēng)池、風(fēng)府、大椎、肝俞。
【操作步驟】患者取坐位(頭直立勿仰,以免火灰掉入眼內(nèi))。按下列順序操作:
1.用橫行灸法灸雙眼:雙眼閉合,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在雙眼部來回平行擺動,每來回擺動10次為一壯,每灸一壯用手按壓眼部一次。灸至皮膚發(fā)紅、結(jié)膜充血為度。
2.用雀啄法灸睛明、魚腰、瞳子髎、四白,火頭距離皮膚約2厘米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每雀啄8次為一壯,每灸一壯用手按壓穴位一次,每穴灸4-6壯。
3.用橫行灸法灸雙眼、額部:雙眼張開,平視前方,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在雙眼部來回平行移動,每來回移動10次為一壯,每壯之間囑患者閉眼,術(shù)者用手按壓雙眼一次,共灸8壯。距離額部皮膚2-3厘米來回平行移動,每來回移動10次為一壯,灸10壯。
4.用螺旋灸法灸耳廓正面、背面: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每旋轉(zhuǎn)8次為一壯,每壯之間用手按壓一下,灸至耳廓正面、背面發(fā)紅為度。
5.用雀啄法灸外耳道口:火頭距離外耳道口2厘米,雀啄8次為一壯,左右各灸3壯。
6.重復(fù)操作步驟1.
7.雀啄法灸合谷各4壯,雀啄8次為一壯,距離皮膚2厘米。
8.真性近視加灸風(fēng)池、風(fēng)府、大椎、肝俞,各灸8壯,用回旋灸法,回旋8次為一壯,距離皮膚2厘米。
灸療完畢,患者閉目休息3分鐘。每日灸治1次,每周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天,一般灸治2-5個療程。視力恢復(fù)正常后可做每周一次的鞏固性治療。成年近視患者采用本法灸療,可穩(wěn)定視力。
【特別提示】治療期間注意用眼衛(wèi)生。
(二)干眼癥
本病多因脾胃陽虛,不能生化水谷精微,或肝腎陰虛,氣血不足,風(fēng)邪犯肺,目失濡養(yǎng)而發(fā)生的眼部疾病,表現(xiàn)為眼干澀脹痛,視力下降等癥狀。
【治則治法】舒筋活絡(luò),行橫行、螺旋、小回旋、雀啄灸手法。
【灸療部位】
部位:額部、雙眼、雙耳。
穴位:睛明、翳風(fēng)、合谷、眼(耳穴)。
【操作步驟】患者取坐位(頭直立勿仰,以免火灰掉入眼內(nèi))。
1.用橫行灸法灸前額部: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在前額部發(fā)際與眉部邊緣之間做橫行移動,每橫行10次為1壯,每灸1壯用手按壓額部1次,灸至皮膚發(fā)紅、發(fā)熱為度。
2.用橫行灸雙眼部:雙眼閉合,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在雙眼部來回平行移動,每來回10次為1壯,每灸1壯用手按壓眼部1次,灸至皮膚發(fā)紅、結(jié)膜充血為度。
3.用小回旋法灸雙眼:雙眼睜開,火頭距離眼部2-3厘米,順時針旋轉(zhuǎn)灸雙眼,速度適中,眼球不動,每回旋10次為1壯,每壯之間囑患者閉眼,術(shù)者用手按壓雙眼1次,灸10壯。
4.用雀啄法灸睛明: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每雀啄10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示指揉壓1次,灸8壯。
5.用橫行灸法灸雙眼:雙眼睜開,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火頭橫行來回移動,每來回移動10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按壓眼部,灸8壯。
6.用螺旋灸法灸雙耳: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灸至雙耳發(fā)紅、發(fā)熱為度。
7.用雀啄法依次點灸外耳道口、眼(耳穴)、翳風(fēng),火頭距離皮膚約2厘米,每雀啄10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壓1次,各灸8壯。
8.用雀啄法點灸合谷,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雀啄10次為一壯,每壯之間用手按壓一次穴位,各8壯。
每日灸療1次,每10天為一療程,一般灸3-5個療程,每療程間休息1天。
【特別提示】治療期間眼底出血禁灸。
(三)鼻鼽
本病多由肺氣虛弱,脾腎虛損,衛(wèi)表不固,腠理疏松,風(fēng)寒濕邪乘虛而入,邪氣相搏,肺氣不宣,犯及鼻竅所致。臨床主要表現(xiàn)為噴嚏、鼻塞、鼻癢、流涕等。本病依據(jù)1994年《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相當(dāng)于西醫(yī)學(xué)的變態(tài)反應(yīng)性鼻炎。
【治則治法】疏風(fēng)祛邪,通竅固表。行縱行、斜行、雀啄、螺旋、橫行灸法。
【灸療部位】
部位:上星至素髎部、印堂至迎香部、耳部、額部。
穴位:上星、素髎、睛明、印堂、迎香、列缺、合谷。
【操作步驟】患者取坐勢(頭直立勿仰,以免火灰掉入眼內(nèi))。
1.用縱行法灸上星至素髎部: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上下灸10次為1壯,約2秒鐘,每壯灸完后用手按一下,共灸60壯。
2.用斜行法灸印堂至迎香部:做“八”字斜行灸,操作方法同上。
3.用橫行法灸額部: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在額部發(fā)跡與眉部邊緣之間做橫行移動,橫行10次為1壯,共灸3壯。
4.用雀啄法灸印堂、睛明、迎香、上星: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雀啄10次為一壯,每壯之間用手按壓一下,每穴各灸5壯,12歲以下的患者每穴灸3壯。
5.用螺旋法灸耳廓正面、背面: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螺旋10次為一壯,每壯之間用手壓一下,灸至耳廓發(fā)紅。
6.用雀啄法灸外耳道口:牽拉耳廓,使外耳道口充分暴露,雀啄10次為一壯,每壯之間用手壓一下,兩外耳道口各灸3-5壯。
7.用雀啄法灸鼻孔:指壓上唇,火頭距離鼻孔2厘米醫(yī)學(xué)教|育網(wǎng)編輯整理,同時讓病人頭后仰作深呼吸,雀啄10次為1壯,共灸3壯,12歲以下者可灸2壯。
8.用雀啄法灸列缺、合谷: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雀啄7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壓一下,每穴灸3壯,。
整個操作過程約25分鐘,每天1次或2次,7天為一療程,療程間休息1天,治療3個療程。
【特別提示】鼻部出血禁灸。
(四)腰痛病
本病多因身體素虛,腎精虧損,骨失所養(yǎng),或勞作過度、運動失當(dāng),致腰腿疼痛。遇寒、暑、濕邪氣侵犯腰腿部時,可加重或誘發(fā)本病。本病依據(jù)1994年《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相當(dāng)于西醫(yī)學(xué)的腰椎間盤突出癥。
【治則治法】溫經(jīng)活絡(luò),散寒止痛。行回旋、橫行、擺陣灸法。
【灸療部位】
部位:腰椎及腰骶椎部、患側(cè)臀部。
穴位:環(huán)跳、委中。
【操作步驟】患者俯臥病床。
1.擺陣法:雙孔或多孔斗式灸具,置灸盒于腰椎、腰骶關(guān)節(jié),蓋上浴巾,溫灸30-40分鐘,每15分鐘吹藥灰一次。
2.懸灸法: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用橫行法灸患側(cè)臀部疼痛部位,灸至皮膚發(fā)紅、發(fā)熱,灸10次用手壓一下。
3.懸灸點穴法:火頭距離皮膚2-3厘米,用回旋法灸環(huán)跳、委中,回旋10次為1壯,每灸1壯,用手壓一下,每穴位各灸8壯。下肢酸脹疼痛麻木部位,用左手平壓腰部并向下滑動,火頭隨指尖移動,距離皮膚2厘米,滑動10次為一壯,共灸7-9壯。
每天灸1次,10天為一療程,可連續(xù)灸1-2個療程,若有腰椎滑脫等其他合并癥,可灸3-5個療程。
【特別提示】椎間盤突出癥須同時配合腰椎牽引治療,病情嚴重時,應(yīng)及時會診。
(五)盆腔炎
本病多因分娩、流產(chǎn)瘀血未盡,或濕熱邪侵犯胞宮,帶脈失固而致。臨床以小腹疼痛、帶下為主要癥狀,可見疼痛固定不移,拒按或小腹墜脹,帶下色黃帶臭或如膿狀等。本病依據(jù)1994年《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進行診斷。
【治則治法】化瘀止痛、清利濕熱。行擺陣、回旋法。
【灸療部位】
部位:少腹、小腹、骶髂關(guān)節(jié)。
穴位:關(guān)元、氣海、足三里、三陰交、帶脈、八髎、阿是穴。
【操作步驟】
1.腹痛為主者
(1)行擺陣法(斜陣)灸少腹部疼痛部位或小腹,溫灸20分鐘。
(2)行擺陣法(橫陣)灸骶髂關(guān)節(jié)處,溫灸20分鐘。
(3)行回旋法灸阿是穴(腰部酸脹疼痛部位)、關(guān)元、足三里、三陰交,火頭距離穴位2厘米,回旋9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按壓一下,每穴各灸7壯。
每天灸1次,10天為一療程,一般灸1-2個療程,月經(jīng)期間停灸。
2.帶下為主者
(1)行擺陣法(橫陣)灸帶脈,溫灸25分鐘。
(2)行回旋法灸關(guān)元、氣海、三陰交、足三里、八髎,火頭距離穴位1-2厘米,回旋10次為1壯,每壯之間用手按壓一次,每穴各灸7壯。
每天灸1次,灸1-2個月,月經(jīng)期間停灸,治療期間可同時用藥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