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免費領取
網(wǎng)校內部資料包
考試輔導
1)毫針療法。
?、僬摱緹胱C。
主穴:肩井GB21、膺窗ST16、乳根ST18、膻中RN17、上脘RN13、大椎DU14、心俞BL15、脾俞BL20、肺俞BL13、膈俞BL17、肩貞SI9、少澤SI1、三陰交SP6、消塊(兩手下垂,位于前縫的尖端)。
配穴:肩外俞SI14、秉風SI12、附分BL41、魄戶BL42、神堂BL44、膽俞BL19、意舍BL49.
②術后針刺治療。
主穴:大椎DU14、足三里ST36、身柱DU12、三陰交SP6.
2)穴位注射療法。
穴位:心俞BL15、居髎GB29、復溜KL7、疼痛加肝俞BL18.
方法:凡有舌紅脈數(shù)等熱象者選用白花蛇舌草注射液;凡見舌淡脈細等虛象者選用復方當歸注射液;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另外,根據(jù)腫瘤特性選用博來霉素、氟尿嘧啶,噻替哌,普卡霉素。中藥注射液每次2~4ml,與上述化療藥物的一種(一支),經(jīng)充分混合后,分別注于2~4個穴位,隔天注射1次,10次為1療程。有效者可反復或連續(xù)使用,如因白細胞下降或其他原因等不適宜用化療藥物者,則單獨用中藥注射液作穴位注射。
注意事項:化療藥物通過穴位注射后,反應較常規(guī)給藥為輕,骨髓抑制現(xiàn)象的出現(xiàn)也較慢,但仍可見到白細胞下降現(xiàn)象,故應定期檢驗血象;個別病人穴位注射后有疼痛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