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兒房室傳導阻滯發(fā)病機制和分類
心臟激動的傳播是心臟傳導系統各部位心肌細胞按順序興奮和產生動作電位的過程,在病理情況下均可致心肌細胞電生理特性改變,使浦肯野纖維,心房肌,心室肌等快反應纖維的膜電位減低,產生慢反應動作電位,以致不應期延長,甚至不能產生興奮,根據心電圖房室傳導阻滯分為3類,其病理生理基礎是房室傳導系統中某一部位的心肌細胞不應期的延長,三類機制分別為:一度房室傳導阻滯是由于房室傳導系統病變區(qū)的心肌細胞相對不應期延長而有效不應期尚正常,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有效不應期和相對不應期均延長,發(fā)生遞減傳導,傳導速度減慢,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主要是有效不應期明顯延長,而相對不應期很短,因而房室傳導組織的病變區(qū)域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對于心房傳來的激動,以“完全能或完全不能(all or none)”的方式反應,即發(fā)生傳導正?;蛐牟撀洮F象;三度房室傳導阻滯有效不應期則占據了整個心動周期,所有心房傳來的激動均不能下傳,阻滯部位下方的次級起搏點起搏,保持心室搏動,心電圖出現房室分離現象,在心電圖上,房室交界區(qū)有效不應期大致相當于P波頂點至T波頂點,相對不應期大致相當于T波頂點至U波結束,在相對不應期時,P-R間期的長短與前一次搏動的R-P間期成反比,正確理解此點,對觀測P-R間期變化很有裨益。
2.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 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是常見的房室傳導阻滯,因無臨床表現,而易忽略,但及時發(fā)現,可成為診斷某些心臟病或相關疾病的重要線索。
?。?)臨床表現: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在小兒比較多見,但通常無癥狀,聽診時,因P-R間期延長,心室過度充盈,S1強度減弱。
?。?)心電圖特點:第一度房室傳導阻滯在心電圖上診斷極易,但測量P-R間期應選擇P波明顯,有q波的導聯,特點如下:①P-R間期超過年齡,心率正常最高值;②P-R間期雖未超過正常高限,但在心率未變或增快時P-R間期較原先延長0.04s以上;③每一P波后均有QRS波。
傳導阻滯 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時竇房結的沖動不能全部傳導至心室,出現不同程度的漏搏。
?。?)臨床表現:臨床表現取
3.第二度房室傳導阻滯決于基礎心臟病和由傳導阻滯引起的血流動力學改變,輕者可無癥狀,當心室率緩慢時可引起胸悶,頭暈,乏力,心悸和心搏脫漏等,若出現高度房室傳導阻滯或心房率較慢時的2∶1阻滯,可有眩暈,甚至暈厥等癥狀,第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時,第1心音逐漸減弱,并有心搏脫漏;第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時,第1心音強度恒定,間隙性心搏脫漏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
(2)心電圖診斷:
?、倌息裥停∕obitz Ⅰ型):第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稱Mobitz Ⅰ型,又稱文氏型(Wenckebach),其嚴重程度是以P波數與QRS波數之比來表示的,如3∶2表示3個P波中有2個下傳;7∶6為7個P波中有6個下傳至心室,一般認為這種心電圖變化是由于在相對不應期內遞減傳導所致,心電圖特點: A.P-R間期逐次延長直至一個QRS波受阻, B.R-R間期逐次縮短,直至一個QRS波脫落, C.含有P波受阻的R-R間期短于2個P-P間期之和,但等于2個P-P間期減去P-R問遞增總值, D.QRS波一般正常,提示阻滯部位在房室結, 第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由于竇性心律不齊,房室交界區(qū)傳導不穩(wěn),以及隱匿性傳導的影響,心電圖可出現不典型第二度Ⅰ型房室傳導阻滯,常見下列幾種:A.P-R間期及R-R間期變化規(guī)律不明顯,無典型的文氏周期,只有心室脫落后P-R間期縮短,B.未下傳的P波侵入房室交接區(qū),引起新的不應期,使心室脫落后P-R間期不縮短,C.在文氏周期中有的P-R間期相等,D.P-R間期最大遞增值不發(fā)生在心室脫漏后第1和第2個P-R間期中。
②莫氏Ⅱ型(MobitzⅡ型):即第二度Ⅱ型房室傳導阻滯,心電圖特點: A.P-R間期恒定,正常或延長, B.P波按規(guī)律出現,下傳間斷受阻,除在P波下傳受阻后第一個激動P-R間期可輕度縮短外,P-R間期保持恒定,這點對診斷該型阻滯很重要, C.QRS波常增寬≥0.10s,提示阻滯部位常在希氏束處或分支以下。
?、鄹叨确渴覀鲗ё铚旱诙确渴覀鲗ё铚r,房室傳導比例為3∶1以上如4∶1,5∶1等,并可出現逸搏,稱為高度房室傳導阻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