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保醫(yī)學題庫】全新升級!學習做題新體驗!
書 店 直 播
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執(zhí)業(yè)藥師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med66_yaoshi

搜索|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藥/藥學理論 > 中藥學專業(yè)知識 > 中藥調劑 > 正文

麻黃的中醫(yī)驗方和用法

2013-12-16 16:36 醫(yī)學教育網
|
資料下載 打卡學習 2024年課程

麻黃的主要功用有四:

1.發(fā)汗解表

2.宣肺平喘

3.利水消腫

4.散陰疽,消癥結。由于臨床上最常用為辛溫發(fā)汗藥,所以一般都歸在發(fā)散風寒藥中。

麻黃除了辛溫發(fā)汗、解表散寒以外,并有明顯的宣肺平喘作用。凡是風寒外侵、毛竅束閉而致肺氣不得宣通的外感喘咳,都可用麻黃治療(風寒表實無汗證)。即使是表證已解,但仍喘咳的,還可以繼續(xù)用麻黃治療,這時可改用炙麻黃。生麻黃發(fā)汗解表的效力大,炙麻黃發(fā)汗力小而平喘止咳的效果較好。用麻黃治療喘咳,最好配上杏仁。麻黃宣通肺氣以平喘止咳,杏仁降氣化痰以平喘止咳,麻黃性剛烈,杏仁性柔潤,二藥合用,可以增強平喘止咳的效果,所以臨床上有“麻黃以杏仁為臂助”的說法。喘咳的病人,如出現肺熱的證候(痰黃稠、喉燥咽干、口鼻氣熱、遇熱則喘咳加重、苔黃、脈數等),則需加入生石膏,或黃芩、知母等,以清肺熱而平喘。常用的方劑如麻杏石甘湯、定喘湯等,可資參考。

麻黃除了解表平喘之外,還可以用它行水消腫。主要用于上半身水腫明顯的,或頭面四肢水腫或急性水腫兼有表證的治療。麻黃可以溫宣肺氣、開發(fā)腠理、助上焦水氣宣化而達到行水消腫的作用。用麻黃治水腫,可能出現以下情況:水從汗解而消腫;?小便增多而消腫;?大便水瀉而消腫;?身有微汗出而小便明顯增多而水腫消退。這與“肺主皮毛、肺布津液下輸膀胱、肺與大腸相表里,水腫病其本在腎,其標在肺”等理論有關。近些年來,根據這些經驗,用越婢加術湯(麻黃、生石膏、蒼術、甘草、生姜、大棗)加減,治療腎炎病的水腫,也取得了一定的療效。

麻黃配熟地、白芥子、當歸等可以散陰疽,消癥結。麻黃溫通發(fā)散,氣味輕清,外可宣透皮毛腠理,內可深入積痰凝血,《神農本草經》有“破癥堅積聚”的記載?!锻饪迫返年柡蜏辄S、熟地、白芥子、鹿角膠、炮姜炭、肉桂、甘草)就是把麻黃(五分)、熟地(一兩)同用,來消散陰疽、痰核、流注結塊的最好例子,并摸出了“麻黃得熟地而不表,熟地見麻黃而不膩”的經驗。

根據這些經驗,我曾用麻黃、熟地、白芥子、桂枝、紅花、鹿角霜、炙山甲等隨證加減,治療過肢端動脈痙攣病、閉塞性脈管炎等病,確能取得一定的療效,僅供參考。

麻黃的用量一般是七、八分至二、三錢之間。治療水腫時常比一般用量較大,可由三錢漸加至五錢,個別的還有時用到七、八錢,這時要配用生石膏八錢至一兩半左右(生石膏與麻黃之比約為3:1),以減少麻黃的發(fā)汗作用而達到宣肺利尿的作用。

注意,肺虛作喘、外感風熱、單臌脹、癰、癤等證,均不可用麻黃。醫(yī)學|教育網搜索整理

麻黃的臨床研究

①以麻黃附子細辛湯加味治療風寒侵襲頭部,經脈郁滯,又兼少陰陽虛,入冬屢患偏頭痛者,效果良好(中國民間療法,2000,8(11):28)。

②用麻黃6g,桂枝12g以及杏仁、甘草等藥物組成桂枝二麻黃一湯,隨證配伍,治療老年皮膚瘙癢,10天為1療程,有較好療效(山東中醫(yī)雜志,1999,18(12):567)。

③治療凍瘡,麻黃、附子、細辛各25克,大黃、生姜各15克,桂枝10克,制成酊劑,用棉簽蘸藥涂在患處(新中醫(yī),1999,31(10):36)。

④取其宣肺透表,利尿開竅之功,重用單味麻黃10~30克,治療肺氣郁閉,清濁升降失司,清陽之氣不能上注于清竅之耳,濁氣反升,蒙蔽耳竅,而產生的耳鳴(中國民間療法,1999,7(1):30)。

⑤用麻黃、益母草、桔梗、生甘草的提取濃縮液,制成鼾靜通口服液,治療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能改善換氣,有止咳、化痰、消炎之功(河南中醫(yī),2001,20(1):59)。

⑥運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過敏性鼻炎20例,服藥后,45min開始顯效,效果可持續(xù)3~4小時(國醫(yī)論壇,1998,13(2):44)。此外,麻黃還可用于治療竇性心動過緩、呃逆、上消化道出血、腎衰、腰扭傷、坐骨神經痛、雷諾氏病、感染性化膿性炎癥、慢性咽炎、牙痛等。

麻黃的各家論述

1.李杲:輕可去實,麻黃、葛根之屬是也。六淫有余之邪,客于陽分皮毛之間,腠理閉拒,營衛(wèi)氣血不行,故謂之實,二藥輕清,故可去之。

2.《湯液本草》:夫麻黃治衛(wèi)實上藥,桂枝治衛(wèi)虛之藥。桂枝、麻黃,雖為太陽證藥,其實榮衛(wèi)藥也。肺主衛(wèi)(為氣),心主榮(為血),敵麻黃為手太陰之劑,桂枝為手少陰之劑。故傷寒傷風而嗽者,用麻黃桂枝,即湯液之源也。

3.《本草經疏》:麻黃,輕可去實,故療傷寒,為解肌第一。專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氣者,蓋以風寒濕之外邪,客于陽分皮毛之間,則腠理閉拒,榮衛(wèi)氣血不能行,故謂之實,此藥輕清,故能去其壅實,使邪從表散也;咳逆上氣者,風寒郁于手太陰也;寒熱者,邪在表也;五臟邪氣緩急者,五緩六急也;風脅痛者,風邪客于脅下也,斯皆衛(wèi)實之病也。衛(wèi)中風寒之邪既散,則上來諸證自除矣。其日消赤黑斑毒者,若在春夏,非所宜也。破堅積聚,亦非發(fā)表所能。潔古云:去榮中寒邪,泄衛(wèi)中風熱,乃確論也。多服令人虛,走散真元之氣故也。

4.《本草通玄》:麻黃輕可去實,為發(fā)表第一藥,惟當冬令在表真有寒邪者,始為相宜。雖發(fā)熱惡寒,茍不頭疼、身痛、拘急、脈不浮緊者,不可用也。雖可汗之癥,亦當察病之重輕,人之虛實,不得多服。蓋汗乃心之液,若不可汗而誤汗,雖可汗而過汗,則心血為之動搖,或亡陽,或血溢而成壞癥,可不兢兢致謹哉。

5.《本草正》:麻黃以輕揚之味,而兼辛溫之性,故善達肌表,走經絡,大能表散風邪,法除寒毒。一應溫疫、瘧疾、瘴氣、山嵐,凡足三陽表實之證,必宜用之。若寒邪深入少陰、厥陰筋骨之間,非用麻黃、官桂不能逐也。但甩此之法,自有微妙,則在佐使之間,或兼氣藥以助力,可得衛(wèi)中之汗;或兼血藥以助液,可得營中之汗;或兼溫藥以肋陽,可逐陰凝之寒毒;或兼寒藥以助陰,可解炎熱之瘟邪;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今見后人多有畏主力毒藥而不敢用,又有謂夏月不宜用麻黃者,皆不達。雖在李氏有云,若過發(fā)汗則汗多亡陽,若自汗表虛之人,用之則脫人元氣,是皆過用及誤用而然,若陰邪深入,則無論冬夏,皆所最宜,又何過之有。此外如手太陰之風寒咳嗽,手少陰之風熱斑疹,足少陰之風水腫脹,足厥陰之風痛、目痛,凡宜用散者,惟斯為最。然柴胡、麻黃俱為散邪要藥,但陽邪宜柴胡,陰邪宜麻黃,不可不察也。

6.《藥品化義》:麻黃,為發(fā)表散邪之藥也。但元氣虛及勞力感寒或表虛者,斷不可用。若誤用之,自汗不止,筋惕肉矚,為亡陽癥。至若春分前后,元府易開,如患足太陽經癥,波時寒變?yōu)闇夭?,量力減用,人六神通解散,通解表里之邪,則榮衛(wèi)和暢。若夏至前后,陽氣浮于外,膚膜開泄,人皆氣虛,如患足太陽經癥,寒又變熱癥,不可太發(fā)汗,使其元氣先泄,故少用四、五分人雙解散,微解肌表,大清其里。此二者乃劉河間《元機》之法,卓越千古。若四時感暴風寒,閉塞肺氣,咳嗽聲啞,或鼻塞胸滿,或喘急痰多,用人三拗湯以發(fā)散肺邪,奏功甚捷。若小兒疹子,當解散熱邪,以此同杏仁發(fā)表情肺,大有功效。

7.《醫(yī)學衷中參西錄》:受風水腫之癥,《金匱》治以越婢湯,其方以麻黃為主,取其能法風兼能利小便也。愚平素臨癥用其方,服藥后果能得汗,其小便即頓能利下,而腫亦遂消。東人三浦博士,用麻黃十瓦,煎成水一百瓦,為一日之量,分三次服下,治慢性腎炎小便不利及腎臟萎縮小便不利,用之有效有不效,以其癥之涼熱虛實不同,不知用他藥佐之以盡麻黃之長也。試觀《金匱》水氣門越婢湯,麻黃鋪以石膏,因其脈浮有熱也(脈浮固系有風,實亦有熱);麻黃附子湯輔以附子,因其脈沉而寒也;通變化裁,息息與病機相符,是真善用麻黃者矣。古方中用麻黃,皆先將麻黃煮數沸吹去浮沫,然后納他藥,蓋以其所浮之沫發(fā)性過烈,去之所以使其性歸和平也。麻黃帶節(jié)發(fā)汗之力稍弱,去節(jié)則發(fā)汗之力較強,今時用者,大抵皆不去節(jié)。至其根則純系止汗之品,本是一物,而其根莖之性若是迥殊,非經細心實驗,何以知之陸九芝謂:麻黃用數分,即可發(fā)汗。此以治南方之人則可,非所論于北方也。蓋南方氣暖,其人肌膚薄弱,汗最易出,故南方有麻黃不過錢之語。北方若至塞外,氣候寒冷,其人之肌膚強厚;若更為出外勞碌,不避風霜之人,又當嚴寒之候,恒用至七八錢始得汗者。夫用藥之道,貴因時、因地、因人,活潑斟酌,以勝病為主,不可拘于成見也。

8.《本草正義》:麻黃輕清上浮,專疏肺郁,宣泄氣機,是為治感第一要藥,雖曰解表,實為開肺,雖曰散寒,實為泄邪,風寒固得之而外散,即溫熱亦無不賴之以宣通。觀于《本草》主中風傷寒,去邪熱氣,除寒熱之說,及后人并治風熱斑疹,熱痹不仁,溫瘧嵐瘴,其旨可見。且仲景麻黃湯之專主太陽病寒傷營者,以麻黃與桂枝井行,乃為散寒之用,若不與桂枝同行,即不專主散寒發(fā)汗矣。抑麻黃之泄肺,亦不獨疏散外來之邪也,茍為肺氣郁窒,治節(jié)無權,即當惜其輕揚,以開痹著,如仲景甘草麻黃湯之治里水黃腫,《千金》麻黃醇酒湯之治表熱黃疽,后人以麻黃治水腫氣喘,小便不利諸法,雖曰皆取解表,然以開在內之閉塞,非以逐在外之感邪也。又凡寒邪郁肺,而鼻塞音??;熱邪窒肺,而為濁涕鼻淵;水飲漬肺,而為面浮喘促;火氣的肺,而為氣熱息粗,以及燥火內烙,新涼外束,干咳嗑燥等證,無不恃以為疏達肺金,保全清肅之要務,較之杏、貝苦降,桑皮、杷葉等之遏抑閉塞者,功罪大是不侔。麻黃性質最輕,氣味又淡,《本草》雖曰苦溫,亦因其功用而懸擬之,不過言其溫和升發(fā)之義耳。乃流俗畏之,幾以為大溫大熱之藥,則李瀕湖《綱目》性熱一言誤之也。而繆氏《經疏》更為過甚之詞,競有味大辛、氣大熱之說。不知麻黃發(fā)汗,必熱服溫覆,乃始得汗,不加溫覆,并不作汗,此則治驗以來,鑿鑿可據者。且亦惟寒邪在表,乃宜少少取汗,以解表邪之寒熱。若用以泄肺開暗,亦且無取平得汗,而奏效甚捷,何況輕揚之性,一過無余,亦必不能大汗頻仍,留戀藥力,釀力巨患。

9.《本經》:主中風、傷寒頭痛,溫瘧。發(fā)表出汗,去邪熱氣,止咳逆上氣,除寒熱,破堅積聚。

10.《別錄》:主五臟邪氣緩急,風脅痛,字乳余疾。上好唾,通腠理,解肌,泄邪惡氣,消赤黑斑毒。

11.《藥性論》:治身上毒風頑痹,皮肉不仁。

12.《日華子本草》:通九竅,調血脈,御山嵐瘴氣。

13.《珍珠囊》:泄衛(wèi)中實,去營中寒,發(fā)太陽、少陰之汗。

14.《滇南本草》:治鼻竅閉塞不通、香臭不聞,肺寒咳嗽。

15.《綱目》:散赤口腫痛,水腫,風腫,產后血滯。

16.《科學的民間藥草》:治氣喘,干草熱,百日咳,氣管支炎等。

17.《現代實用中藥》:對關節(jié)疼痛有效。

18.《中藥形性經驗鑒別法》:治腹痛,下痢,疝氣,目疾及感冒。

麻黃藥方選錄

①治太陽病頭痛發(fā)熱,身疼腰痛,骨節(jié)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三兩(去節(jié)),桂枝二兩(去皮),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個(去皮、尖)。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須喂粥。(《傷寒論》麻黃湯)

②治太陽病發(fā)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麻黃四兩(去節(jié)),杏仁五十個(去皮、尖),甘草二兩(炙),石膏半斤(碎,綿裹)。上四味,以水七升,煮麻黃,減、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溫服一一升。(《傷寒淪》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③治病者一身盡疼,發(fā)熱,日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于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麻黃(去節(jié))半兩(湯泡),甘草一兩(炙),薏苡仁半兩,杏仁十個(去皮、尖,炒)。上銼麻豆大,每服四錢匕,水一盞半,煮八分,去滓,溫服,有微汗避風。(《金匱要略》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④治風痹榮衛(wèi)不行,四肢疼痛:麻黃五兩(去根節(jié)了,秤),桂心二兩。上搗細羅為散,以酒二升,慢火煎如湯。每服不計時候,以熱酒調下一茶匙,頻服,以汗出為度。(《圣惠方》)

⑤治傷寒熱出表,發(fā)黃疸:麻黃三兩,以淳酒五升,煮取一升半,盡服之,溫服汗出即愈。冬月寒時用清酒,春月宜用水。(《千金方》麻黃淳酒湯)

⑥治感冒風邪,鼻塞聲重,語音不出;或傷風傷冷,頭痛目眩,四肢拘倦,咳嗽多痰,胸滿氣短:麻黃(不去節(jié))。杏仁(不去皮、尖)、甘草(生用)各等分。為粗夫,每服五錢,水一盞半,姜五片,同煎至一一盞,去滓。通口服,以衣被蓋覆睡,取微汗為度。(《局方》三拗湯)

⑦治病瘡皰倒者:麻黃(剪去節(jié))半兩,以蜜一匙同炒良久,以水半升煎,俟沸,去上沫,再煎,去三分之一,不用滓。乘熱盡服之,避風,伺其瘡復出。一法用無灰酒煎,但小兒不能飲酒者難服,然其效更速,(本草衍義》)[3]

題庫小程序

距2024年執(zhí)業(yè)藥師考試還有

編輯推薦
免費資料
執(zhí)業(yè)藥師免費資料領取

免費領取

網校內部資料包

立即領取
考試輔導

直播課
【免費直播】2021執(zhí)業(yè)藥師牛年第一課-中藥綜專場!
【免費直播】3.10,2021執(zhí)業(yè)藥師牛年第一課-中藥綜專場!

直播時間:3月10日 19:30-21:00

主講老師:劉 楝老師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