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鍵詞】 創(chuàng)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
創(chuàng)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traumat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TSAH)是顱腦外傷死亡和病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來,隨著CT和MRI技術的應用,該損傷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10月采用腰椎穿刺加腰大池置管腦脊液(CSF)置換療法治療顱腦外傷合并創(chuàng)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TSAH)30例,效果良好,現(xiàn)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 本組30例TSAH患者中均為隨機抽取的顱腦外傷住院患者,男21例,女9例,男∶女為7∶3.年齡17~53歲,平均34.6歲。其中GCS 13~15分18例,9~12分7例,7~9分5例;開顱手術4例,保守治療26例;交通事故傷21例,鈍器傷6例,摔傷3例;開放性顱腦損傷6例,閉合性顱腦損傷24例;硬膜下血腫5例,腦內血腫1例,硬膜外血腫2例。
1.2 治療方法 入院后分別進行腦脊液置換,配合手術治療、甘露醇、激素、抗生素等治療。手術類型:開顱血腫清除加去骨瓣減壓術3例,清創(chuàng)縫合及骨片清除1例,氣管切開術2例。對本組TSAH病人分別行腦脊液置換術,常規(guī)穿刺前1h靜滴20%甘露醇250ml,穿刺成功后放出腦脊液5~10ml后注入等量生理鹽水,等待3~5min,再次重復上述方法,共3~4次,共置換腦脊液20~30ml,最后一次注入生理鹽水的同時注入地塞米松。
術中嚴格無菌操作,患者左側臥位,取腰3、4或腰4、5椎間隙進針,穿刺成功后測初壓,隨后緩慢放出腦脊液5~10ml,再向椎管內注入等量生理鹽水,反復3~4次,每次間隔3~5min,有利于置換充分;將硬膜外導管沿導管針置入腰大池內3cm左右,其另一端與密閉引流袋相接,與床面相平,每日更換。根據(jù)引流腦脊液的量、顏色和化驗結果決定拔管時間。
1.3 結果 全部患者經腦脊液置換后頭痛及頸抵抗明顯減輕,隨置換次數(shù)增多而減輕更為顯著。一般3~5次頭痛完全緩解,腦膜刺激征消失;腦脊液血性外觀,蛋白定量隨置換逐步減輕。術中、術后均未發(fā)生腦疝、顱內感染等致命性并發(fā)癥,亦無血壓、脈搏、呼吸明顯改變和意識狀態(tài)惡化或低顱壓性頭痛等不良反應。本組病例恢復良好25例,重度殘疾3例,中度殘疾1例,死亡1例。未見再出血、繼發(fā)性癲癇、腦梗死和腦積水等并發(fā)癥。
2 討論
TSAH較常見,占交通事故傷的50%,根據(jù)CT掃描,TSAH與腦挫裂傷和硬膜下血腫密切相關,TSAH位于大腦凸面、腦裂及基底池的分別占59.8%、47.8%和7.6%[1]。主要原因是由于外傷后顱內橋靜脈及腦表面血管損傷造成。TSAH后血塊常阻塞中腦導水管開口,第四腦室出口及基底池,影響腦脊液的循環(huán)。紅細胞可阻塞蛛網膜絨毛,妨礙腦脊液的吸收,從而導致顱內壓驟然增加,病情急劇惡化。因此,TSAH是判斷重度顱腦外傷預后的重要指標之一。CSF置換療法治療繼發(fā)性SAH的臨床意義在于置換血性CSF能降低顱內壓,能改善CSF循環(huán),有利于CSF吸收,防止CSF循環(huán)發(fā)生障礙,防止蛛網膜粘連及正常顱壓性積水[2]。正常成人CSF生成的速度為0.35ml/min,腦水腫等情況下其分泌增速[3],導致外傷后顱內壓的進一步升高。由于腰大池置管、腦脊液置換療法可使腦脊液暫時減少,有效控制、降低顱內壓,打破了顱內壓增高的惡性循環(huán)。因此可改善病情,減輕顱內高壓及腦水腫的程度,有利于病人的早期搶救治療及防止并發(fā)癥的產生。本組中僅有1例患者因重度顱腦外傷術后出現(xiàn)多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
蛛網膜下腔出血,無論原發(fā)或繼發(fā),出血后血液流入蛛網膜下腔使顱內體積增加,引起顱內壓(ICP)增高,嚴重者可發(fā)生腦疝;血液在顱底或腦室發(fā)生凝固,造成CSF回流受阻引起急性阻塞性腦積水,ICP增高;血液釋放的血管活性物質如氧合血紅蛋白(OXY-Hb)、5-羥色胺(5-HT)、血栓烷A2(TXA2)、組胺等刺激血管和腦膜,在部分患者可引起血管痙攣和蛛網膜顆粒粘連,嚴重者發(fā)生腦梗死和正常顱壓腦積水[3]。在本組病例中未見出現(xiàn)腦梗死和腦積水。
大量血液迅速進入蛛網膜下腔與腦脊液混合,因紅細胞裂解及血小板均可釋放出很多化學物質,包括蛋白質類、胺類、前列腺素類、無機鹽類等數(shù)十種物質。其中某些物質可誘發(fā)一系列病理改變,如自由基釋放、炎性反應、血管內皮損害、鈣內流以及血管壁各層的器質改變等[4]。最后這些物質使血管強烈收縮,導致管腔狹窄,自動調節(jié)功能喪失,腦血流量減少,引起嚴重CVS,加劇腦水腫,顱內壓增高,出現(xiàn)腦缺血和腦梗死。TSAH的預后與其并發(fā)癥如腦血管痙攣、蛛網膜下腔粘連及梗阻性腦積水等有直接關系,而這些并發(fā)癥的發(fā)生率及嚴重程度則與出血部位、血液在蛛網膜下腔存留的時間有密切關系。CSF置換可使含有這些化學物質的血性CSF排出,配合尼莫地平等鈣離子拮抗劑的應用,可減輕和有效地防止上述并發(fā)癥的產生。
總之,CSF置換療法在緩解頭痛等腦膜刺激征,縮短病程,改善CSF循環(huán),清除血管活性物質,防止CVS,減少蛛網膜粘連,降低顱內壓,防止腦疝,降低病死率等方面均有一定的臨床意義。我們體會在嚴格掌握適應證的基礎上,盡早行腰椎穿刺腰大池置管CSF置換療法配合常規(guī)開顱手術等措施是治療創(chuàng)傷性TSAH理想的方法之一。本法操作簡單、安全、損傷小、無副作用,確能縮短病程,減少并發(fā)癥。
【參考文獻】
1 田力學。外傷性蛛網膜下腔出血性血管痙攣的臨床治療。創(chuàng)傷外科雜志,2000,2(1):50-51.
2 王慶斌,劉立清,高芳,等。腦脊液置換療法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60例。濱州醫(yī)學院學報,2000,23(3):277-278.
3 劉興麗,張國新。腦脊液置換療法治療蛛網膜下腔出血。黑龍江醫(yī)藥,2003.26(1):91.
4 Wickman G,Lan C,Vollrath B.Functional roles of the rho/ rho kinasepathway and protein kinase C in the regulation of cerebrovascular constriction mediated by hemoglobin:relevance to subarachnoidhemorrhage and vasospasm.Circ Res,2003.92(7):809-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