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科感染常需要外科處理,假如存在壞死組織不清除、膿腫不引流或梗阻未解除,一味依賴抗生素,不但感染無法控制,還將招致耐藥菌群的產生、微生物生態(tài)的失衡以及其他的毒副作用??咕幬锊荒苋〈饪铺幚?,更不可依賴藥物而忽視無菌操作,這是必須重視的一條外科原則。
1.適應癥:不是所有的外科感染都需應用抗菌藥物?;撔愿腥局?,有應用指征的是較嚴重的急性病變,如急性蜂窩織炎、丹毒、急性手部感染、急性骨髓炎、急性腹膜炎、急性膽道感染等等,至于一些表淺、局限的感染,如毛囊炎、癤、傷口表面感染等,則不需應用。對多種特異性感染如破傷風、氣性壞疽等,則應選用有效抗菌藥。
重視正確的預防性用藥,借應用抗菌藥物以增強臨床的"安全感"是不可取的,反將導致醫(yī)院感染中耐藥菌的滋生和病人體內菌群失調(二重感染)。需要預防性用藥者,包括潛在繼發(fā)感染率高者,如嚴重污染的軟組織創(chuàng)傷、開放性骨折、火器傷、腹腔臟器破裂、結腸手術或一旦繼發(fā)感染后果嚴重者,如風濕病或先天性心臟病手術前后、人工材料體內移植術等。手術的預防性抗菌藥應用,還應根據(jù)手術野的局部感染或污染的程度,選擇用藥的時機并縮短用藥時間。實驗研究和臨床實踐證明,有效及合理的用藥應在術前1小時或麻醉開始時自靜脈滴入;如自肌內注射,則始自術前2小時。如手術時間較長,術中還可追加一次劑量,一般均在術后24小時內停藥。
2.藥物的選擇和使用:應用抗菌藥物目的是抗菌,前提是選用的藥物需針對病原菌。理想的方法是及時收集有關的體液、分泌物,進行微生物檢查和藥物敏感試驗,據(jù)之選擇或調整抗菌藥品種。
藥物的最佳療效在感染的早期,為此還需要"經驗性用藥",特別對一些危重病人,不能錯失時機。下列情況可供參考:①結合感染部位分析:病原菌的來源,既有外源也有內源。臨床醫(yī)生應熟悉身體不同部位和其鄰近組織的常駐菌,例如皮膚、皮下組織的感染,因皮膚常駐菌以革蘭陽性球菌居多,如鏈球菌、葡萄球菌等;腹腔、會陰、大腿根部感染時,常見腸道菌群,包括厭氧菌。②局部情況也可供參考:如鏈球菌感染,炎癥反應較明顯,炎癥擴散快,易形成蜂窩織炎、淋巴管炎等,膿液較稀薄,有時為血性;葡萄球菌感染,化膿性反應較明顯;膿液稠厚,易有灶性破壞;綠膿桿菌感染,敷料易見綠染,與壞死組織共存時有霉腥味;厭氧菌感染時因蛋白分解、發(fā)酵,常有硫化氫、氨等特殊糞臭味,有些厭氧菌有產氣作用而致出現(xiàn)表皮下氣腫。③結合病情分析:病情急劇,較快發(fā)展為低溫,低白細胞、低血壓、休克者以革蘭陰性桿菌感染居多。病情發(fā)展相對較緩,以高熱為主、有轉移性膿腫者,以金黃色葡萄球菌為多;病程遷延,持續(xù)發(fā)熱,口腔黏膜出現(xiàn)霉斑,對一般抗生素治療反應差時,應考慮真菌感染。
除選用敏感抗生素外,還應根據(jù)藥物在組織的分布能力進行選擇??咕幬锏膭┝恳话惆大w重計算,還要結合年齡和腎功能、感染部位而綜合考慮。對有腎功能障礙的病人,更要注意延長兩次用藥的間隔時間。感染灶如在顱內,除選用較易穿透"血腦屏障"的藥物外,如所選藥物的毒性不大,應予增量。漿膜腔、滑液囊等部位,抗生素濃度一般只為血清濃度的一半,亦應適當增量。至于尿路感染,因多數(shù)抗菌藥物均自腎排泄,在尿液中的濃度常數(shù)倍于血中的濃度,以較小劑量就可滿足需要,只在透析療法期間,用藥劑量可予加大。
對危重、暴發(fā)的全身性感染,給藥途徑應選靜脈。因外科感染常為多數(shù)菌感染,危重情況下可聯(lián)合用藥,較好的組合是第三代頭孢菌素加氨基糖苷抗生素,必要時加用抗厭氧菌的甲硝唑。一般情況下,可單用者不聯(lián)合;可用窄譜者不用廣譜。還應考慮藥源充足,價格低廉有效者??咕幬镆唤浭褂茫蛻⒁馄涠靖弊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