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探討黑河市少數民族正常健康少年兒童靜脈血細胞參數的參考值范圍。方法用美國雅培CD-1700全自動血液分析儀檢測黑河市少數民族健康少年兒童靜脈血細胞各參數。結果少數民族男性少年兒童血紅蛋白與女性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各年齡組間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血紅蛋白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女性各年齡間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血紅蛋白也隨年齡增長呈上升趨勢。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尚得不出隨年齡增長而增加的依據。各指標同北京市血液分析協(xié)作組的成人檢測結果比較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同美國Buffalo2~9歲兒童血細胞分析結果比較白細胞、紅細胞、血小板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均P<0.01),而血紅蛋白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靜脈血細胞參數存在種族、地域、年齡、性別差異,所以有必要建立不同種族、不同地區(qū)、不同性別、不同年齡階段健康少年兒童靜脈血細胞各參數參考值范圍。
【關鍵詞】靜脈;血細胞參數;黑河;少數民族
近年來,隨著血細胞自動分析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用靜脈血作標本進行的血細胞自動計數,克服了傳統(tǒng)的末梢采血和手工顯微鏡計數的諸多缺點,提高了實驗結果的精密度和準確度。各地區(qū)也相繼報道了本地區(qū)健康成人和兒童組靜脈血細胞各參數的參考值[1],但關于少數民族少年兒童各年齡組的調查至今報道尚少。因此有必要用靜脈血做標本建立少數民族兒童的血細胞參數正常參考值。為此,筆者于2006年4月對黑河市鄉(xiāng)村居住達斡爾族、鄂倫春族、回族、滿族等少數民族的幾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709例0~18歲健康少年兒童靜脈血細胞參數進行了調查,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調查對象所有調查對象為黑河市少數民族鄉(xiāng)幾所中小學和幼兒園的少數民族學生,經體檢證明生長發(fā)育正常,無慢性病史,并排除隱性貧血,試驗前未服用過任何藥物。其中男367例,女342例。
1.2儀器與試劑美國亞培CD-1700型全自動血液分析儀;儀器配套的進口試劑。
1.3方法用EDTA-2K抗凝真空采血管抽取受試者(坐姿)空腹靜脈血2ml,充分顛倒混勻,室溫保存,在1~4h內完成檢測。
1.4質量控制試驗由固定專業(yè)檢驗技術人員操作,試驗前用進口原裝質控品進行質量控制。
1.5統(tǒng)計學方法試驗結果多組比較用方差分析,兩組均數比較用t檢驗。
2結果
見表1、2.表1709例少數民族健康少年兒童白細胞、紅細胞、血紅蛋白、血小板4項血細胞參數檢測結果表2各性別組檢測結果與文獻報道結果比較注:*P<0.01
3討論
血細胞參數的正常參考值范圍通常因地域、種族、年齡、性別等多種生物學因素不同而有所變化[2]。國內文獻[3,4]已報道證明靜脈血與末梢血之間部分參數存在明顯差異。本組試驗結果表明血細胞參數不僅存在年齡、性別差異,而且存在種族差異。
從表2的數據可以看到少數民族少年兒童的血紅蛋白值同北京血液分析協(xié)作組的成人血紅蛋白值[5]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而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之間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而同美國Buffalo的兒童血細胞參數[6]比較,白細胞、紅細胞和血小板[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且從表1可以看出男性和女性的血紅蛋白值均隨年齡的增長明顯呈上升趨勢,而紅細胞上升趨勢不明顯,說明少年兒童紅細胞值相對較高,這可能與少年兒童生長發(fā)育時期紅細胞較小、少數民族的游牧生活習俗、黑河市屬高寒地區(qū)、紅細胞代償性增生有關。因此筆者認為建立不同種族、不同地區(qū)、不同年齡組的血細胞參考值是很必要的。
【參考文獻】
1董存巖。長沙市健康幼兒手指血血細胞參數值調查。實用預防醫(yī)學,2005,6(3):619.
2朱文元。貴陽市部分中學生靜脈血細胞血參數參考值范圍調查。國際檢驗醫(yī)學雜志,2006,6(6):497-499.
3李春華。200例健康成人指血與靜脈血的血細胞多參數檢測對比。中華醫(yī)學檢驗雜志,1997,20:1.
4楊大俊。貴陽市健康成人靜脈血血細胞各參數參考值調查。貴陽醫(yī)學院學報,2003,28(1):28-30.
5王樹琴。正常兒童靜脈血血常規(guī)12項參數參考值范圍調查。中國航天工業(yè)醫(yī)藥,2000,8(2):80-81.
6叢玉隆。中國人群血小板各項參數的調查分析。中華檢驗醫(yī)學雜志,2004,27(6):368-370.
7王超。成都地區(qū)正常兒童血細胞參數正常參考值范圍查。JournalofChengduMilitaryCommandHospital,2000,2(3):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