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為了提高各位考生的復習效率,搜集整理了“2021年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考核“祛風寒濕藥的功效主治””的知識點,詳情如下:
1.獨活
【性能】辛、苦,微溫。歸腎、膀胱經(jīng)。
【功效】祛風濕,止痛,解表。
【應用】
(1)風寒濕痹。本品辛散苦燥,氣香溫通,功善祛風濕,止痹痛,為治風濕痹痛主藥,凡風寒濕邪所致之痹證,無論新久,均可應用;因其主入腎經(jīng),性善下行,尤以腰膝、腿足關節(jié)疼痛屬下部寒濕者為宜。治感受風寒濕邪的風寒濕痹,肌肉、腰背、手足疼痛,常與當歸、白術、牛膝等同用,如獨活湯;若與桑寄生、杜仲、人參等配伍,可治痹證日久正虛,腰膝酸軟,關節(jié)屈伸不利者,如獨活寄生湯。
(2)風寒夾濕表證。本品辛散溫通苦燥,能散風寒濕而解表,治外感風寒夾濕所致的頭痛頭重,一身盡痛,多配羌活、藁本、防風等,如羌活勝濕湯。
(3)少陰頭痛。本品善入腎經(jīng)而搜伏風,與細辛、川芎等相配,可治風擾腎經(jīng),伏而不出之少陰頭痛,如獨活細辛湯。
此外,因其祛風濕之功,亦治皮膚瘙癢。
【鑒別用藥】羌活與獨活二藥均能祛風勝濕、止痛、解表,常用治風寒濕痹和外感風寒濕表證。但羌活氣味較濃,發(fā)散解表力強,善治上部風寒濕痹痛;獨活氣味較淡,性較和緩,長于治下部風寒濕痹痛,其解表之力不及羌活。若一身盡痛,則二藥常相須為用。
2.威靈仙
【性能】辛、成,溫。歸膀胱經(jīng)。
【功效】祛風濕,通絡止痛,消骨鯁。
【應用】風濕痹痛,骨鯁咽喉。此外,本品宣通經(jīng)絡止痛,可治跌打傷痛、頭痛、牙痛、胃脘痛等;并能消痰逐飲,可用于痰飲、噎膈、痞積。
【鑒別用藥】獨活與威靈仙均具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均能治療風寒濕痹。獨活還具解表功效,可治療風寒夾濕表證,且善入腎經(jīng)而搜伏風,治少陰頭痛。威靈仙可消骨鯁,可治骨鯁咽喉。
3.川烏
【功效】祛風濕,溫經(jīng)止痛。
【主治病證】風寒濕痹;心腹冷痛,寒疝疼痛;跌打損傷,麻醉止痛。
【用法】煎服,先煎、久煎。外用,適量。
【使用注意】孕婦忌用;不宜與貝母類、半夏、白及、白蘞、天花粉、瓜蔞類同用;內服一般應炮制用,生品內服宜慎;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應慎用。
4.蘄蛇
【性能】甘、咸,溫。有毒。歸肝經(jīng)。
【功效】祛風,通絡,止痙。
【應用】
(1)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本品具走竄之性,性溫通絡,能內走臟腑,外達肌表而透骨搜風,以祛內外之風邪,為截風要藥,又能通經(jīng)絡,凡風濕痹證無不宜之,尤善治病深日久之風濕頑痹,經(jīng)絡不通,麻木拘攣,以及中風口眼喎斜,半身不遂者,常與防風、羌活、當歸等配伍,如白花蛇酒。
(2)小兒驚風,破傷風。本品入肝,既能祛外風,又能息內風,風去則驚搐自定,為治抽搐痙攣常用藥。治小兒急慢驚風、破傷風之抽搐痙攣,多與烏梢蛇、蜈蚣同用,如定命散。
(3)麻風、疥癬。本品能外走肌表而祛風止癢,兼以毒攻毒,故風毒之邪壅于肌膚亦常用之。治麻風,每與大黃、蟬蛻、皂角刺等相配,如追風散;治疥癬,可與荊芥、薄荷、天麻同用,如驅風膏。
此外,本品有毒,能以毒攻毒,可治瘰疬、梅毒、惡瘡。
【用法】煎服,研末吞服?;蚓平?、熬膏、入丸散服。
5.木瓜
【性能】酸,溫。歸肝、脾經(jīng)。
【功效】舒筋活絡,和胃化濕。
【應用】
(1)風濕痹證。本品味酸入肝,益筋和血,善舒筋活絡,且能祛濕除痹,尤為濕痹、筋脈拘攣要藥,亦常用于腰膝關節(jié)酸重疼痛。常與乳香、沒藥、生地黃同用,治筋急項強,不可轉側,如木瓜煎。與羌活、獨活、附子配伍,治腳膝疼重,不能遠行久立者,如木瓜丹。
(2)腳氣水腫。本品溫通,去濕舒筋,為腳氣水腫常用藥,多配吳茱萸、檳榔、蘇葉等,治感受風濕,腳氣腫痛不可忍者,如雞鳴散。
(3)吐瀉轉筋。本品溫香入脾,能化濕和胃,濕去則中焦得運,泄瀉可止;味酸入肝,舒筋活絡而緩攣急。治濕濁中焦之腹痛吐瀉轉筋,偏寒者,常配吳茱萸、茴香、紫蘇等,如木瓜湯;偏熱者,多配蠶砂、薏苡仁、黃連等,如蠶矢湯。
【使用注意】內有郁熱,小便短赤者忌服。
6.烏梢蛇
【功效】祛風,通絡,止痙。
【主治病證】風濕頑痹,中風半身不遂;小兒驚風,破傷風;麻風,疥癬。此外,又可治瘰疬、惡瘡。
7.青風藤
【功效】祛風濕,通經(jīng)絡,利小便。
【主治病證】風濕痹證;水腫,腳氣。此外,還可用于胃痛,皮膚瘙癢。
〖醫(yī)學教育網(wǎng)版權所有,轉載必究〗
羌活與獨活鑒別用藥—中醫(yī)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
【中醫(yī)醫(yī)術確有專長人員醫(yī)師資格考核】潤下藥、峻下逐水藥的功效主治
上文內容“2021年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考核“祛風寒濕藥的功效主治””由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搜集整理,想了解更多醫(yī)學考試信息、復習資料、備考干貨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wǎng)實踐技能欄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