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yī)學教育網編輯為幫助廣大考生掌握中藥知識,順利備考中醫(yī)(專長)醫(yī)師資格考核,根據中藥的特殊屬性整理內容,相似藥性鑒別,功能主治,現(xiàn)代研究及經典附方等為一體,總結出的一套便于記憶的中藥學習方法。
通草:tong cao
【別名】大通草、白通草、方通
【出處】《本草拾遺》
【分類】利尿通淋藥
【產地】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味】味甘、淡,微寒。
【歸經】歸肺、胃經。
【功效】清熱利尿,通氣下乳。
【主治】濕熱淋證,水腫尿少,乳汁不下。
性狀鑒別
莖髓呈圓柱狀,長30——60cm,直徑1.2——3cm。表面白色或淡黃白色,有縱細紋。質輕松,斷面白色,有光澤,中央有直徑0.6——1.5cm的半透明圓形隔膜;縱剖面可見隔膜排列整齊。
用法&禁忌
內服:煎湯,2-5g。孕婦慎用。
現(xiàn)代研究
通草含肌醇(inositol);并含多聚戌糖、多聚基戌糖,以及阿拉伯糖、乳糖、半乳糖醛酸等。
通草含肌醇以及多聚戊糖,多聚甲基戊糖、半乳糖醋酸等。還含氨基酸和鈣、鎂等元素。
通草水解物中含多種通脫木苷(Papyrioside)。
藥理研究
通草有利尿作用,并能明顯增加尿鉀排出量,有促進乳汁分泌等作用。通草多糖具有一定調節(jié)免疫和抗氧化的作用。
中藥附方
① 治熱氣淋澀,小便赤如紅花汁者:通草150克,葵子一升,滑石200克(碎),石葦100克。上調,以水六升,煎取二升,去滓,分溫三服;如人行八、九里,又進一服。忌食五腥、熱面、炙煿等物。(《普濟萬》通草飲子)
② 治一身黃腫透明。亦治腎腫:通草(蜜涂炙干)、木豬草(去里皮)各等分。上為細末,并入研細去土地龍、麝香少許。每服2.5克或5克,米飲調下。(《小兒衛(wèi)生總微論方》通草散)
③ 治傷寒后嘔噦: 通草150克,生蘆根(切)一升,橘皮50克,粳米三合。上四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隨便稍飲;不差,更作,取差止。(《千金方》)
④ 治鼻癰,氣息不通,不聞香臭,并有息肉:木通、細辛、附子(炮,去皮、臍)各等分。上為末,蜜和。綿裹少許,納鼻中。 (《三因方》通草散)
⑤ 催乳:通脫木、小人參,燉豬腳食。 (《湖南藥物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