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西醫(yī)綜合考研 > 輔導精華

風濕病的各器官的病理變化-西綜病理學

2021-12-21 12:01 醫(yī)學教育網(wǎng)
|

以下內容是關于“風濕病的各器官的病理變化”,此考點為西醫(yī)綜合考研病理學-心血管系統(tǒng)疾病部分考察內容,大家需要及時掌握!為幫助各位備考醫(yī)學考研的考友掌握此考點,醫(yī)學教育網(wǎng)小編整理分享相關考點如下:

(一)、風濕性心臟病

常累及心臟各層,故稱為風濕性全心炎(rheumatic pancarditis)。

⒈風濕型心內膜炎(rheumatic endocarditis):

常侵犯心瓣膜,以二尖瓣最常見,其次為二尖瓣和主動脈瓣同時受累;病變早期表現(xiàn)為漿液性心內膜炎,肉眼觀漿膜腫脹、透亮;鏡下,漿膜疏松,有巨噬細胞浸潤,及纖維素樣壞死;其后,壞死灶周圍出現(xiàn)Anitschkow細胞,嚴重者可有Aschoff小體形成,隨后在心瓣膜上出現(xiàn)典型改變棗疣狀贅生物,這些疣狀贅生物灰白色半透明,附著牢固,不易脫落;鏡下,為由血小板和纖維素構成的白色血栓,主要發(fā)生于二尖瓣心房面和主動脈瓣心室面;病變后期,心內膜下病變和贅生物機化形成瘢痕;心壁內膜增厚、粗糙、皺縮,稱為馬氏斑(MaCallum‘s patch),以左心房后壁多見;長期反復發(fā)作可形成慢性心瓣膜病。

2.風濕性心肌炎(rheumatic myocarditis):

主要累及心肌間質結締組織;心肌小動脈近旁的結締組織發(fā)生纖維素樣壞死,繼而形成風濕小體。小體呈彌漫或局限分布,大小不一,多呈梭形,最常見于左心室后壁、室間隔、左心房及左心耳。后期,小體纖維化,形成瘢痕。風濕性心肌炎常可影響心肌收縮力,而出現(xiàn)臨床癥狀。

3.風濕性心包炎(rheumatic pericarditis):

主要累及心包臟層,呈漿液性或漿液纖維素性炎癥。心包腔內大量漿液滲出,形成心包積液。大量纖維蛋白滲出時可形成絨毛心。恢復期,多數(shù)滲出吸收,少數(shù)纖維機化粘連,形成縮窄性心包炎。

(二)、風濕性關節(jié)炎

(rheumatic arthritis)75%的患者累及關節(jié),多累及四肢大關節(jié),特別是膝、踝關節(jié),其次是肩、腕、肘關節(jié)。各關節(jié)常先后受累,反復發(fā)作。局部紅、腫、熱、痛、功能障礙。鏡下主要為漿液性炎,關節(jié)周圍結締組織可有少量風濕小體,多數(shù)痊愈,無后遺癥。

(三)、皮膚病變

⒈滲出性病變:環(huán)形紅斑(erythema annulare)真皮淺層血管充血、水腫,及炎細胞浸潤。1-2天消退,對急性期有診斷意義;

⒉增生性病變:皮下結節(jié)(subcutaneous nodules)多位于四肢大關節(jié)伸側面皮下,0.5-2.0厘米,圓形或橢圓形,質硬,活動,無壓痛。鏡下,結節(jié)中心為大片纖維素樣壞死物,其周可見增生的纖維母細胞和珊欄狀排列的Anitschkow細胞,伴有炎細胞浸潤。數(shù)周后,結節(jié)纖維化而變?yōu)轳:劢M織。風濕熱時,皮下結節(jié)雖不常出現(xiàn),但有診斷意義。

(四)、風濕性動脈炎

(rheumatic arteritis)主要累及大中動脈,如冠狀動脈、腎動脈、腸系膜動脈、腦動脈、主動脈和肺動脈等。急性期,血管壁發(fā)生粘液樣變性和纖維素樣壞死。伴有炎細胞浸潤。后期,血管壁因瘢痕形成而呈不規(guī)則增厚,管腔狹窄。

(五)、中樞神經(jīng)系統(tǒng)病變

多見于5-12歲兒童,主要病變?yōu)轱L濕性動脈炎??捎猩窠?jīng)細胞變性、膠質細胞增生及膠質結節(jié)形成,主要累及大腦皮質、基底結、丘腦及小腦皮層。當錐體外系受累較重時,患兒出現(xiàn)肢體的不自主運動,稱為小舞蹈癥(chorea minor)。

風濕病的共同基本病理變化包括全身的膠原纖維、小血管(動靜脈)、各關節(jié)滑膜、軟骨、骨、皮膚、肌肉、各內臟等部位的損傷,其變化特點有粘液樣變性、纖維素樣變性、淀粉樣變性,纖維蛋白滲出,各種炎性細胞浸潤,組織壞死,肉芽腫形成。病變晚期可有纖維化及玻璃樣變性。

不同類型的疾病,其病理變化也有所不同,有的以血管炎變化為主,有的以滑膜的滲出增生為主,有的則以各種肌纖維的變性、炎癥改變?yōu)橹鳎灿械囊孕⊙艿倪M行性硬化從而進展到內臟硬化為主。因此不同類型的疾病,有其病理變化特點和發(fā)展規(guī)律。

⑴粘液樣變性(mucoid degeneration)

它是指組織間質內出現(xiàn)類粘液的積聚,鏡下見病變處的間質變?yōu)槭杷?,充以染成淡藍色的膠狀液體,其中可有一些多角形、星芒狀細胞散在,并且突起互相聯(lián)綴。病變常見于結締組織的粘液樣變性,如急性風濕病時的心血管壁。

⑵纖維素樣變性(fibrinoid degeneration)

又稱纖維蛋白樣變性,為間質膠原纖維及小血管壁的一種變性,病變部位的組織結構逐漸消失,變?yōu)榫辰绮磺逦念w粒狀或塊狀無結構強嗜酸性紅染物質,狀似纖維素,故稱之為纖維素樣變性,由于其實為一種組織壞死,故而又可稱為纖維素樣壞死(fibrinoid necrosis),如類風濕皮下結節(jié)的壞死就是纖維素樣壞死。

⑶淀粉樣變性(amyloid degeneration)

組織內有淀粉樣物質沉積稱為淀粉樣變性,多見于細胞間或血管內膜下沉著,HE染色為淡紅均質狀,剛果紅染色為陽性反應,偏振光顯微鏡觀察有特異的綠色雙折射。

⑷玻璃樣變性

又稱為透明樣變性(hyaline degeneration)。主要見于結締組織、血管壁及細胞內。鏡下為嗜伊紅染色同質狀半透明的蛋白樣物質,雖然在不同原因所致的不同病變細胞組織中可有透明樣變性,但其發(fā)生機制和化學成分均不相同。如瘢痕組織、腎小球纖維化玻璃樣變性及腎小動脈壁的玻璃樣變性。

⑸炎性細胞浸潤

大多數(shù)病變的炎性浸潤以淋巴細胞及單核細胞為主,有的病變可有較多的漿細胞浸潤(如類風濕滑膜炎),有的可以嗜中性粒細胞浸潤為主(如白細胞破碎性血管炎)。有的血管炎早期可以嗜中性或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主,晚期則以淋巴細胞、組織細胞或漿細胞浸潤為主。

⑹增生性變化

主要表現(xiàn)為纖維母細胞、毛細血管及小血管內皮、外皮細胞增生、肉芽腫形成。晚期纖維母細胞可由靜止狀態(tài)的纖維細胞轉變而來,也可由未分化的間葉細胞分化而來。幼稚的纖維母細胞胞體大,兩端常有突起,突起也可呈星狀,胞漿略顯嗜堿性。電鏡下,胞漿內有豐富的粗面內質網(wǎng)及核蛋白體,說明其合成蛋白的功能很活躍。纖維母細胞停止分裂后,可開始合成并分泌原膠原蛋白,在細胞周圍形成膠原纖維,細胞逐漸成熟,變成長梭形,胞漿越來越少,核越來越深染、成為纖維細胞。全身小血管(動靜脈)可有內皮或外皮細胞增生,管壁壞死,血栓形成,最后纖維化等。如果炎癥局部形成主要由巨噬細胞增生構成的境界清楚的結節(jié)狀病灶,則該病灶稱為肉芽腫。不同病因可以引起形態(tài)不同的肉芽腫,因此病理醫(yī)師可根據(jù)典型的肉芽腫形態(tài)特點作出病理診斷。炎癥吸收、纖維結締組織增生,最后病灶可纖維化、玻璃樣變及硬化。

2023醫(yī)學考研已經(jīng)開始招生,金牌師資俞慶東、新銳師資舒國暢、資深師資高迎帶你贏在起點!助力上研路!點擊進入查看班次詳情>>

推薦閱讀:

【考試違規(guī)】國家教育考試違規(guī)處理辦法

【防疫通知】全國2022研究生考試考生疫情防控公告匯總

【時政熱點】2022考研政治時事:12月時事熱點整理

回到頂部
折疊
您有一次專屬抽獎機會
可優(yōu)惠~
領取
優(yōu)惠
注:具體優(yōu)惠金額根據(jù)商品價格進行計算
恭喜您獲得張優(yōu)惠券!
去選課
已存入賬戶 可在【我的優(yōu)惠券】中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