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
3月7日 18:00-22:00
詳情細胞膜蛋白質解析:
膜結構中含有蛋白質早已證實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但有興趣的問題是膜中蛋白質究以何種形式存在。70年代以前,多數人主張蛋白質是平鋪在脂質雙分子層的內外兩側,后來證明,蛋白質分子是以а-螺旋或球形結構分散鑲嵌在膜的脂質雙分子層中。
膜蛋白質主要以兩種形式同膜脂質相結合:有些蛋白質以其肽鏈中帶電的氨基酸或基團,與兩側的脂質極性基團相互吸引,使蛋白質分子像是附著在膜的表面。這稱為表面蛋白質;有些蛋白質分子的肽鏈則可以一次或反復多次貫穿整個脂質雙分子層,兩端露出在膜的兩側,這稱為結合蛋白質。在用分子生物學技術確定了一個蛋白質分子或其中亞單位的一級結構、即肽鏈中不同氨基酸的排列順序后,發(fā)現所有結合蛋白質的肽鏈中都有一個或數個主要由20-30個疏水性氨基酸組成的片段。這些氨基酸又由于所含基團之間的吸引而形成а-螺旋,即這段肽鏈沿一條軸線盤旋,形成每一圈約含3.6個氨基酸殘基的螺旋,螺旋的長度大致相當于膜的厚度,因而推測這些疏水的а螺旋可能就是肽鏈貫穿膜的部分,它的疏水性正好同膜內疏水性烴基相吸引。這樣,肽鏈中有幾個疏水性а-螺旋,就可能幾次貫穿膜結構;相鄰的а-螺旋則以位于膜外側和內側的不同長度的直肽鏈連接。
膜結構中的蛋白質,具有不同的分子結構和功能。生物膜所具有的各種功能,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膜所含的蛋白質;細胞和周圍環(huán)境之間的物質、能量和信息交換,大都與細胞膜上的蛋白質分子有關。
脂質雙分子層形成,外層脂質的極性基團和囊外水分子相吸引,內層脂質的極性基團則和囊內水分子相吸引,而兩層脂質的疏水性烴鏈將兩兩相對,排斥水分子在囊膜中的存在,其結構正和天然生物膜一致。這種人工形成的人工膜囊,稱為脂質小體,似人造細胞空殼,有很大的理論研究和實用價值。由此可見,脂質分子在細胞膜中以雙分子層的形式存在,是由脂質分子本身的理化特性所決定的。設想進化過程中最初有生物學功能的膜在原始的海洋中出現時(也可能包括新的膜性結構在細胞內部的水溶液中的生成),這些基本的理化原理也在起作用。脂質雙分子層形成,外層脂質的極性基團和囊外水分子相吸引,內層脂質的極性基團則和囊內水分子相吸引,而兩層脂質的疏水性烴鏈將兩兩相對,排斥水分子在囊膜中的存在,其結構正和天然生物膜一致。這種人工形成的人工膜囊,稱為脂質小體,似人造細胞空殼,有很大的理論研究和實用價值。由此可見,脂質分子在細胞膜中以雙分子層的形式存在,是由脂質分子本身的理化特性所決定的。設想進化過程中最初有生物學功能的膜在原始的海洋中出現時(也可能包括新的膜性結構在細胞內部的水溶液中的生成),這些基本的理化原理也在起作用。
3月12日 19:00-21:00
詳情3月7日 18:00-22:00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