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載

掃一掃,立即下載

醫(yī)學教育網APP下載

開發(fā)者:1

蘋果版本:1

安卓版本:1

應用涉及權限:查看權限 >

APP:隱私政策:查看政策 >

微 信
醫(yī)學教育網微信公號

官方微信Yishimed66

24小時客服電話:010-82311666
您的位置:醫(yī)學教育網 > 中醫(yī)理論 > 辨證論治 > 中醫(yī)外科 > 正文

腸癰辨證論治

2010-01-14 21:47 醫(yī)學教育網
|

熱點推薦

——●●●聚焦熱點●●●——
技能繳費>> 搞分秘籍>> 大綱教材>>

  六腑以通為用,通腑瀉熱是治療腸癰的關鍵。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法及早應用可以縮短療程。初期(急性單純性闌尾炎)、釀膿期輕證(輕型急性化膿性闌尾炎)及右下腹出現包塊者(闌尾周圍膿腫),采用中藥治療效果較好。反復發(fā)作或病情嚴重者,應及時采取手術和中西醫(yī)結合治療。

  (1)內治

 ?、兖鰷C

  證候:轉移性右下腹痛,呈持續(xù)性、進行性加劇,右下腹局限性壓痛或拒按;伴惡心納差,可有輕度發(fā)熱;苔白膩,脈弦滑或弦緊。

  治法:行氣活血,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通腑瀉熱。

  方藥:大黃牡丹湯合紅藤煎劑加減。氣滯重者,加青皮、枳實、厚樸;瘀血重者,加丹參、赤芍;惡心加姜半夏、竹茹。

  ②濕熱證

  證候:腹痛加劇,右下腹或全腹壓痛、反跳痛,腹皮攣急;右下腹可摸及包塊;壯熱,納呆,惡心嘔吐,便秘或腹瀉;舌紅苔黃膩,脈弦數或滑數。

  治法:通腑瀉熱,利濕解毒。

  方藥:復方大柴胡湯加減?;蛉S牡丹湯合紅藤煎劑加敗醬草、蒲公英。濕重者加藿香、佩蘭、薏苡仁;熱甚者加黃芩、黃連、蒲公英、生石膏;右下腹包塊加炮山甲、皂刺。

 ?、蹮岫咀C

  證候:腹痛劇烈,全腹壓痛、反跳痛,腹皮攣急;高熱不退或惡寒發(fā)熱,時時汗出,煩渴,惡心嘔吐,腹脹,便秘或似痢不爽;舌紅絳而干,苔黃厚干燥或黃糙,脈洪數或細數。

  治法:通腑排膿,養(yǎng)陰清熱。

  方藥:大黃牡丹湯合透膿散加減。若持續(xù)性高熱或往來寒熱,熱在氣分者加白虎湯,熱在血分者加犀角地黃湯;腹脹加厚樸、青皮;口干舌燥加生地、玄參、石斛、天花粉;若見精神萎頓,肢冷自汗,醫(yī)|學教育網搜集整理或體溫不升反降,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等,此為陰損及陽,治宜溫陽健脾,化毒排膿,方用薏苡附子敗醬散合參附湯加減。病情較重時,易生變證,要嚴密觀察,中藥最少每日2劑,分4~6次服,若病情發(fā)展,應及時手術。

  (2)外治

  無論膿已成或未成,均可選用金黃散、玉露散或雙柏散,用水或蜜調成糊狀,外敷右下腹;或用消炎散加黃酒或加醋調敷;如闌尾周圍膿腫形成,可先行膿腫穿刺抽膿,注入抗生素(2~3天抽膿1次),用金黃膏或玉露膏外敷。

  還可采用通里攻下、清熱解毒等中藥肛滴,如大黃牡丹湯、復方大柴胡湯等煎劑150~200ml,直腸內緩慢滴人(滴入管插入肛門內15cm以上,藥液30分鐘左右滴完),使藥液直達下段腸腔,加速吸收,以達到通腑瀉熱排毒的目的。

醫(yī)師資格考試公眾號

距離2025醫(yī)師技能考試

編輯推薦
    • 免費試聽
    • 免費直播
    湯以恒 臨床執(zhí)業(yè)醫(yī)師 《消化系統(tǒng)》 免費試聽
    免費資料
    醫(yī)師資格考試 備考資料包
    歷年考點
    應試指導
    仿真試卷
    思維導圖
    立即領取
    回到頂部
    折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