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來源】
藥材基源:為牛肝菌科真菌褐環(huán)乳牛肝菌、點柄乳牛肝菌的子實體。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Suillus luteus (L.ex Fr.)Gray[Boletus luteus L.ex Fr.]
采收和儲藏:夏、秋季采收,采后切去菌柄基部泥沙部分,曬干。
【原形態(tài)】
1.褐環(huán)乳牛肝菌 菌蓋寬3-12cm,扁平球形至平展。蓋表粘而光滑。淡褐色、黃褐色、紅褐色。菌肉淡黃色,受傷不變色。菌管芥黃色,管口有腺點。菌柄近柱狀,基部稍膨大,草黃色,有散生的褐黑色小點,柄長3-8cm,徑1-2.5cm.菌環(huán)膜質(zhì),生柄之上部。孢子淺黃色,近梭形至長方形,(14-27)μm×(4-7)μm.
2.點柄乳牛肝菌 菌蓋寬4.5-11cm.近扁平。表面平滑。有光澤,淡黃色、黃褐色。菌肉淡黃色,傷后不變色。菌管直生至微延生,淡黃色。管孔處具淡褐色腺點、幼時管口并具小乳滴。柄圓柱形,上部具明顯腺點,柄淡黃色。孢子淡黃色,長方形、橢圓形,(6.5-9.1)μm×(2.5-3.5)μm.
【生境分布】
生態(tài)環(huán)境:1.褐環(huán)乳牛肝菌 生于松林或針闊葉混交林地。夏、秋季常見。
2.點柄乳牛肝菌 生于松林下,與三針松類具外生菌根關系。夏、秋季常見。
資源分布:1.褐環(huán)乳牛肝菌 分布于東北及山東、江蘇、福建、湖南、云南、西藏等地。
2.點柄乳牛肝菌 分布于東北、華東、西南及陜西、臺灣、廣東、西藏等地。
【性狀】
性狀鑒別 (1)褐環(huán)乳牛肝菌 菌蓋半球形或扁平,直徑3-12cm,表面褐色或紅褐色。菌肉淡黃色。菌管朱黃色。管口近多角形,有腺點。菌柄圓柱形,長3-8cm,直徑約2cm,中實,散有小腺點,頂端網(wǎng)紋,上部有菌環(huán),膜質(zhì),黑褐色,有時只殘留環(huán)痕。氣微,味淡。
(2)點柄乳牛肝菌 菌蓋有時中央稍下凹,黃褐色。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集整理菌肉淡黃色。管口近多角形,有腺點。菌柄上部有腺點,頂端偶有網(wǎng)紋,無菌環(huán)。
【化學成份】
1.褐環(huán)乳牛肝菌 含厚環(huán)乳牛肝菌素(gre-villin)D,蛋白質(zhì);氨基酸有谷氨酸(glutamic acid),纈氨酸(valine),脯氨酸(proline),丙氨酸(alanine),亮氨酸(leucine),賴氨酸(lysine),鳥氨酸(ornithine)及精氨酸(arginine);B族維生素含有維生素B1 (thiamin),煙酸(nicotinic acid)及泛酸(pan-tothenic acid)。
2.點柄乳牛肝菌:含吲哚-3-乙酸(indol-3-acetic acid);硒、鋅微量元素;氨基酸,谷氨酸,亮氨酸,賴氨酸,鳥氨酸,精氨酸,丙氨酸;維生素B1,煙酸,泛酸。
【藥理作用】抗癌作用 本品提取物對S180肉瘤抑制率為80%,對艾氏腹水癌抑制率為70%.曾測定14種天然的和半合成的四苯丙酚(tetraphenylphenol)結(jié)構(gòu)和功能之間的關系,對人鼻咽癌(KB)、白血?。≒388)和人支氣管肺癌(NSCLC-N6)三種癌細胞有細胞毒作用。
【性味】甘;性溫。
【功能主治】散寒止痛;消食。主治大骨節(jié)??;消化不良。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2g;或研末。
【摘錄】《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