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鹿茸
類別:補益藥
拼音:LU RONG
拉?。篊ornu Cervi Pantotrichum
別名:斑龍珠
藥用部位:幼角
藥材性狀:花鹿茸呈圓柱狀分枝,具一個分枝者習稱“二杠”,主枝習稱“大挺”,長17~20cm,鋸口直徑4~5cm,離鋸口約1cm處分出側枝,習稱“門莊”,長9~15cm,直徑較大挺略細。外皮紅棕色或棕色,多光潤,表面密生紅黃色或棕黃色細茸毛,上端較密,下端較疏;分岔間具1條灰黑色筋脈,皮茸緊貼。鋸口黃白色,外圍無骨質,中部密布細孔。體輕。氣微腥,味微咸。具二個分枝者,習稱“三岔”,大挺長23~33cm,直徑較二杠細,略呈弓形,微扁,枝端略尖,下部多有縱棱筋及突起疙瘩;皮紅黃色,茸毛較稀而粗。 二茬茸與頭茬茸相似,但挺長而不圓或下粗上細,下部有縱棱筋。皮灰黃色,茸毛較粗糙,鋸口外圍多已骨化。體較重。無腥氣。
栽培要點:圈養(yǎng)、放養(yǎng)兩種養(yǎng)殖方式。一 以圈養(yǎng)為主,梅花鹿為季節(jié)性發(fā)情動物。秋季配種,幼鹿2周歲時性成熟。配種方式有單公群母式、群公群母式、單公單母定時配對式、以及人工授精式等。8-10月為交配期。
產(chǎn)地:吉林、遼寧、黑龍江、新疆、青海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
采收加工:每年可采收兩茬,第一次在清明后45~50天,稱“頭茬茸”,第二次在頭茬50-60天后采收,稱“二茬茸”。夏、秋二季鋸取鹿茸,經(jīng)加工后,陰干或烘干。
地道沿革:始載于《神農(nóng)本草經(jīng)》列為中品?!侗静輬D經(jīng)》云:“《本經(jīng)》不載所出州土,今有山林處皆有之。”《夢溪筆談》云:“又北方有麋、麖、塵、馳、麈極大而色蒼,黃而無斑,亦鹿之類。” 《藥物出產(chǎn)辨》云:“產(chǎn)中國邊境,長白山為最好,關東亦佳。”當今主要為人工飼養(yǎng)。主產(chǎn)大、小興安嶺及長白山山區(qū)。河北、北京亦產(chǎn)。
性味歸經(jīng):溫;甘、咸;歸肝、腎經(jīng)
功能主治:壯腎陽,益精血,強筋骨,調沖任,托瘡毒。用于陽痿滑精,宮冷不孕,羸瘦,神疲,畏寒,眩暈耳鳴耳聾,腰脊冷痛,筋骨痿軟,崩漏帶下,陰疽不斂。
用法用量:內服:研末沖,1~3g;或入丸、散;亦可浸酒。
禁忌:凡陰虛陽亢,血分有熱,胃中火盛,肺有痰熱及外感熱病未愈著均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