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簡介
三七出自《本草綱目》:釋名山漆、金不換。古時亦稱昭參、血參、人參三七、田三七、三七參。
三七起源于2億5千萬年前第三紀古熱帶的殘余植物。三七對生長的環(huán)境條件有特殊要求,適宜于冬暖夏涼的氣候,不耐嚴寒與酷熱,喜半陰和潮濕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故其分布范圍僅局限于中國西南部海拔1500米-1800米,北緯23.5°附近的狹窄地帶,包括云南省文山州和廣西與文山交界的幾個地方。云南省文山州為原產地和主產地。據(jù)有關文獻記載,三七使用歷史近600年,栽培歷史近500年。
三七多年生草本,高達30-60cm.根莖短,具有老莖殘留痕跡;根粗壯肉質,倒圓錐形或短圓柱形,長約2-5cm,直徑約1-3cm,有數(shù)條支根,外皮黃綠色至棕黃色。莖直立,近于圓柱形;光滑無毛,綠色或帶多數(shù)紫色細縱條紋。掌伏復葉,3-4枚輪生于莖端;葉柄細長,表面無毛;小葉3-7枚;小葉片橢圓形至長圓狀倒卵形,長約5-14cm,寬2-5cm,中央數(shù)片較大,最下2片最小,先端長尖,基部近圓形或兩側不相稱,邊緣有細鋸齒,齒端偶具小刺毛,表面沿脈有細刺毛,有時兩面均近于無毛;具小葉柄??偦ü那o端葉柄中央抽出,直立,長20-30cm;傘形花序單獨頂生,直徑約3cm;花多數(shù),兩性,有時單性花和兩性花共存;小花梗細短,基部具有鱗片狀苞片;花萼綠色,先端通常5齒裂;花瓣5,長圓狀卵形,先端尖,黃綠色;雄蕊5,花藥橢圓形,藥背著生,內向縱裂,花絲線形;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住2枚,基部合生,花盤平坦或微凹。核果漿果狀,近于腎形,長約6-9mm;嫩時綠色。熟時紅色,種子1-3顆,球形,種皮白色?;ㄆ?-8月。果期8-10月。
藥材基本信息
三七為我國傳統(tǒng)名貴中藥材,四十種大宗大藥材品種之一,距今已有400多年的應用歷史,在國內外久負盛名,三七自古就有“止血神藥”的美稱。由于三七獨特明顯的功效,近年不斷被拓展用途,保健、化工、醫(yī)療用量持續(xù)上升,尤其是我國進入心腦血管疾病高發(fā)期,相關研發(fā)產品層出不窮,且需求量巨大,云南白藥集團,天津天仕力、廣州白云山、玉溪維和、珍寶島制藥、上海華宇等制藥企業(yè)都是三七的大用戶代表。目前年需要量已經接近8000噸,用量仍處于上升趨勢。三七9月份為產新旺季,為陰性植物,喜散射光,夏無酷熱,冬無嚴寒,溫涼的氣候,對空氣濕度、土壤含量、土壤水分有嚴格的要求。生長周期長,休眠期短,一般生長三年,其中育苗一年,定植兩年后采挖。三七11-12月種子成熟,一般隨采、隨處理、隨播種,不宜久放,如果1-2天播不完,要妥善保存。一般情況下,三年生三七畝產150-190公斤,每畝可得三七花20千克,但如果遭遇旱、澇、蟲病災害,產量減少。三七從播種到采收的三年中,生產和生長環(huán)節(jié)很多,管理細節(jié)復雜,人力和資金投入大,從選地整地、除草和培土、淋水、排水、搭棚與調節(jié)透光度、調節(jié)濕度和溫度、追肥、打薹、防治病害、蟲害等一系列過程,三年所需投入成本近一萬元。旱、澇、凍、蟲病等災害頻發(fā),生產難以保證。三七生長周期長,生產不穩(wěn)定,氣候病蟲的影響更增加了生產的不確定性,用量在不斷增加,關注力很強,人氣濃重,是重資金關注的對象,也是眾多散戶跟蹤的目標。三七生產周期明顯,行情波動頻繁,而且高低落差巨大,最高變化幅度可達十多倍。受2010高價的影響,三七的未來將更難平靜。本品屬于含糖類,受潮易發(fā)霉、蟲蛀。
規(guī)格質量:三七規(guī)格細分規(guī)范,銷售標準明確,而無數(shù)頭、120頭、筋條含量高而價低,用途用量最大。
產地代表:產地十分集中,云南占絕大部分,其中文山州最為集中并輻射周邊。
藥名:三七
漢語拼音:sanqi
英文名:Sanchi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anaxnotoginseng(Burk.)F.H.ChenexC.Chow
[P.pseudo-ginsengWall.Vart.Notoginseng(Burk.)HooetTseng]
功效分類:止血藥;祛瘀藥。
科屬分類:五加科。
別名:山漆、金不換、血參、人參三七、佛手山漆、山漆、參三七、田七、滇三七、盤龍七。
性味:味甘;微苦;性溫。
歸經:歸肝經;胃經;心經;肺經;大腸經。醫(yī)學教育網(wǎng)搜|索整理
功能:止血;散血;定痛。
主治:跌撲瘀腫,胸痹絞痛,癥瘕;血瘀經閉;痛經;產后瘀陰腹痛;瘡癰腫痛。
用法用量:煎湯,3-9克;研末,1-3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磨汁涂;或研末調敷。
生態(tài)環(huán)境:野生于山坡叢林下,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披、土丘緩坡上或人工蔭棚下。
資源分布:分布于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云南等地。野生者已少見,多為栽培。
藥材基源:為五加科植物三七的根。
[1]采收儲藏:一般種植3-4年收獲,打掉花蕾、不留種采挖的三七,叫做“春七”,一般都是每年10-11月采收,質量好,產量高;培育過種子后采挖的三七,叫做“冬七”,一般每年的1-2月采收,質量差,產量低。挖起的塊根,洗凈泥土,按大小放置,日曬或火烘(36-38℃)2-3d,約六成干時,將支根,須根,根莖分別剪下,再分別進行日曬或火烘2-3d,進行揉搓或放入轉筒中滾動,使其互相摩擦,拿出再曬或烘,反復4-5次,最后1次可加些龍須草或青小豆,直至塊根光滑圓整,干透即得。
炮制方法:揀盡雜質,搗碎,研末或潤切片曬干。
三七鑒別方法
植物形態(tài)
多年生草本,高達60cm.根莖短,莖直立,光滑無毛。掌狀復葉,具長柄,3~4片輪生于莖頂;小葉3~7,橢圓形或長圓狀倒卵形,邊緣有細鋸齒。傘形花序頂生,花序梗從莖頂中央抽出,長20~30cm.花小,黃綠色;花萼5裂;花瓣、雄蕊皆為5.核果漿果狀,近腎形,熟時紅色。種子1~3,扁球形?;ㄆ?~8月,果期8~10月。入藥以身干,個大,體重,質堅,表皮光滑,斷面灰綠色或灰黑色者為佳。
生于山坡叢林下?,F(xiàn)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坡或土丘緩坡上。
采制:種后第3年冬季及夏末初秋采挖。去須根,曝曬至半干,用手搓揉,再曝曬,重復數(shù)次,置麻袋中加蠟打光。
產品形狀
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表面灰黃色或灰褐色,有斷續(xù)的縱皺紋及支根痕。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體重,質堅實,斷面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皮部與木質部較易分離,具有“銅皮鐵骨”之稱;木部微呈放射狀排列。氣微,味苦回甜。以個頭圓大飽滿、身干、個大、體重堅實、斷面灰黑色、無裂隙者為佳。
產品規(guī)格
分為春三七、冬三七;按其大小分20頭(500g20個以內)、30頭、40頭、60頭、80頭、120頭等規(guī)格;很小的稱為無數(shù)頭;另有筋條(從主根上剪下的側根或細直根);剪口(主要是三七的蘆頭,又稱羊腸頭)。
性狀鑒別
主根呈類圓錐形或圓柱形,長1~6cm,直徑1~4cm.頂端有莖痕,周圍有瘤狀突起。表面灰褐色或灰黃色,有斷續(xù)的縱皺紋、支根痕及微突起的橫長皮孔。體重,質堅實,難折斷,擊碎后斷面呈灰綠色、黃綠色或灰白色,微顯蠟樣光澤,皮部與木部易分離,皮部有細小的棕色斑點,木部微顯放射狀紋理。氣微,味苦回甜,習稱“銅皮鐵骨獅子頭”(圖1-15)。筋條呈圓柱形,長2~6cm,上端直徑約0.8cm,下端直徑約0.3cm.
剪口呈不規(guī)則的皺縮塊狀及條狀,表面有數(shù)個明顯的莖痕及環(huán)紋,斷面中心灰白色,邊緣灰色。
以個大、肥壯、體重、質堅實,表面黃褐色、斷面灰綠色者為佳。[2]
顯微特征
根的橫切面木栓層為數(shù)層細胞。韌皮部散布樹脂道。形成層環(huán)常略彎曲。木射線寬廣,木質部導管近形成層處稍多,作徑向排列。薄壁細胞含淀粉粒,并有少數(shù)草酸鈣簇晶,射線細胞中淀粉粒尤多。
藥用分類
三七分為三七花、三七頭(三七粉)、三七根這三類都是三七中藥用價值極高的。
三七花:每年6-8月份采摘,是整株三七中藥用價值最高的三七皂苷含量最高含量高達13%以上,當然年份越長的三七越好,如三年花,四年花等,主要用于降血壓、降血脂。
三七粉:三七粉就是中藥“三七”粉碎后研末的粉,藥用價值緊僅次于三七花主要用于心腦血管疾病。價格是純三七未研末在藥材市場批發(fā)價為110-120元/千克。一般藥店零售價翻2-3倍,三七治療各種子宮瘤效果是不錯的。
三七頭:三七的根頭部,藥用價值僅次于三七花,主要用于心腦血管疾病。
三七根:植于三七土部,性味味苦澀,性涼。功用主治理氣,收澀,消腫。治痢疾,腹瀉,喉炎,勞傷,跌打損傷,紅腫疼痛,痛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