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炮制目的
1.消除雜質和非藥用部分,使藥純凈,達到用量準確,療效可靠。
2.改變藥物性能,增強藥物療效。如地黃生用性寒而涼血,制熟則微溫而補血;首烏生用導瀉,制熟用則補肝腎、烏須發(fā);蒲黃生用破血行瘀,炒用止血;延胡索醋制增強止痛作用;白術土炒補脾和中力強;柴胡醒制舒肝解郁效增。
3.降低或消除毒、副作用。如烏頭、附子為劇毒之品,經反復浸泡漂煮,有毒成分被水解、溶出,毒性大減;半夏、南星經生姜、明礬制后可降低毒性,祛除激喉催吐之物;女貞子鹽水拌蒸,去其寒性,避免腹瀉等。
4.矯味、矯臭。蜜炙、酒炙、醋炙通常都有矯味、矯臭作用。如五靈脂醋炒去惡味等。
5.便于制劑、煎服及貯藏。如貝殼類藥材炮制后便于粉碎,使有效成分易于煎出;白芥子、醫(yī)學|教育網萊菔子炒熟以去其酶,才能保存有效成分不被分解等。
二。常用的炮制方法
1.水制法能使藥物達到潔凈、柔軟、便于加工,并能減低藥物毒性、烈性及不良氣味。包括洗、漂、泡、潰、水飛等法。
2.火制法是把藥物直接或間接放置火上炮制以達干燥、松脆、焦黃或炭化之目的。
炒:有清炒及輔料炒。清炒是將藥物放鍋內拌炒,由于使用目的不同,有炒黃、炒焦、炒炭之分。炒黃、炒焦之藥物有焦香味道,以增強健脾開胃之力或改善藥物之偏。炒炭的藥物可增強收斂止血之功,如荊芥炭。輔料炒是加輔料同炒,如土炒白術,醋炒柴胡等。其目的是增強藥性,更好地發(fā)揮療效。
炙:與輔料炒無多大區(qū)別,一般多將用蜜炒的叫炙。如炙甘草、炙黃芪。
煅:是將藥物直接或間接放在火上煅燒,使其松脆易于粉碎。多適用于礦石類或貝殼類藥物。
煨:是將藥物裹上濕紙或面糊,埋于灰內或置于文火上烘烤,以紙或面糊表面焦黑為度,冷卻后剝除紙或面糊使用。
目的是利用紙或面糊吸收藥物中的部分油質,醫(yī)學|教育網以減低藥物的刺激性,并增強藥物療效,如煨木香。
炮:是將藥物放入砂中加熱,炒至焦黃爆烈,便于加工,并增強其溫燥之性,同時能使藥物毒性降低,如炮附子、炮姜。
3.水火同制法包括蒸、煮、單三種方法。其目的是改變藥性、增強療效。
三。中藥的用量
用量即中草藥在臨床上應用的分量。包括重量(克)、數(shù)量(片、支)、容量(湯匙、毫升)。
一般來說中藥安全比較大,但個別有毒藥物仍需十分注意,不可過量,確定用量一般原則是:
1.根據(jù)藥物性能確定用量:凡有毒的,峻烈的藥物用量宜小,如烏頭、雄黃之類;質重的藥物用量要大,如代赭石、牡蠣類;質輕的用量宜輕,如蟬蛻;芳香類藥物用量宜輕,如丁香、檀香。
2.根據(jù)病情需要確定用量;病情輕或慢性病,用量宜輕;病情深重頑固用量宜大,還有些藥輕用、重用作用不同,如柴胡輕用升陽,重用疏肝。
3.根據(jù)配伍、劑型確定用量:一味單用、用量宜重,復方配伍,用量宜輕。方中主藥用量宜重,輔藥用量宜輕;湯劑用藥宜重,丸散劑用量宜輕。
4.根據(jù)病人性別、年齡、體質確定用量:婦女、老年、體弱、兒童用量宜輕,男子、體壯、年輕用量宜重。
各類藥物用量大致規(guī)律如下:
花葉、芳香走竄之品3-9克;根莖類9-15克;礦石貝殼類15-30克;特殊藥物例外;細辛一般不超過3克,沉香、麝香一般用1-1.5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