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臨床助理醫(yī)師考點:正常月經的臨床表現(xiàn),相信是考生們關注的事情,醫(yī)學教育網小編整理了考試重點內容,希望對考生復習有所幫助。
第三節(jié) 子宮內膜的周期性變化與月經
月經是指伴隨卵巢周期性排卵而出現(xiàn)的子宮內膜周期性脫落及出血。
一、月經血特征
月經血呈暗紅色,月經血的成分:除血液外,還有子宮內膜碎片、宮頸黏液及脫落的陰道上皮細胞。
另外,月經血中含有前列腺素及來自子宮內膜的大量纖溶酶。前列腺素可引起痛經;纖溶酶對纖維蛋白有溶解作用,使月經血不凝。
注意:出血過多過快時也可以出現(xiàn)血凝塊。
二、正常月經的臨床表現(xiàn)
月經周期——出血的第1日為月經周期的開始,相鄰兩次月經第1日的間隔時間,稱一個月經周期。一般為21~35日,平均28日。
經期——每次月經持續(xù)時間,一般為2~8日,多為4~6日。
經量——為一次月經的總失血量,正常月經量為20~60ml,超過80ml為月經過多。
三、月經期的癥狀
一般無特殊癥狀。有些婦女可有下腹及腰骶部下墜感或子宮收縮痛,并可出現(xiàn)腹瀉等胃腸功能紊亂癥狀。少數(shù)婦女可有頭痛及輕度神經系統(tǒng)不穩(wěn)定癥狀,可能是由于經期盆腔充血以及前列腺素的作用。
四、子宮內膜的組織學變化
以28天為例,一個正常月經周期子宮內膜組織形態(tài)變化分為3期:增殖期→分泌期→月經期。
(一)月經期
月經周期第1~4日。為子宮內膜海綿狀功能層從基底層崩解脫落的過程,這是孕酮和雌激素撤退的最后結果。
(二)增殖期
月經周期第5~14日,與卵巢周期中的卵泡期相對應,相當于卵泡發(fā)育階段。此期在雌激素作用下,子宮內膜腺體和間質細胞呈增殖狀態(tài)。增殖期分早期、中期、晚期。
1.增殖期早期 月經周期第5~7日。內膜較薄,僅1~2mm。
2.增殖期中期 月經周期第8~10日。內膜進一步增厚。
3.增殖期晚期 月經周期第11~14日。內膜增厚至3~5mm。
(三)分泌期
月經周期第15~28日,與卵巢周期中的黃體期相對應。黃體分泌孕激素使子宮內膜呈分泌反應,稱為分泌期。此時,子宮內膜厚且松軟,有利于受精卵著床。分泌期也分早期、中期、晚期。
1.分泌期早期 月經周期第15~19日。此期腺上皮細胞核下開始出現(xiàn)糖原小泡,稱為核下空泡,為分泌期早期的組織學特征。
2.分泌期中期 月經周期第20~23日。腺體內的糖原排入腺腔,稱為頂漿分泌,為分泌期中期的組織學特征。
3.分泌期晚期 月經周期第24~28日。此期為月經來潮前期,相當于黃體退化階段。子宮內膜增厚達10mm,呈海綿狀。內膜腺體開口面向宮腔,有糖原等分泌物溢出,為分泌晚期的組織學特征。
【經典例題1】
使子宮內膜從增殖期向分泌期轉化的激素是
A.雌二醇
B.雌三醇
C.雌酮
D.睪酮
E.孕激素
【經典例題2】
月經周期為28天的有排卵性婦女,于月經周期第11天刮宮,鏡檢子宮內膜應為
A.增殖早期
B.增殖中期
C.增殖晚期
D.分泌早期
E.分泌中期
【參考答案】 1.E;2.C
【敲黑板】
※卵泡早期(無雌激素、無孕激素)——內膜剝脫出血——月經期;
※卵泡中后期(雌激素作用)——內膜越長越厚——增殖期;
※黃體期(孕激素作用)——內膜開始分泌糖原——分泌期。
通俗講解:
沒懷孕——黃體死——雌、孕激素撤退——內膜剝脫(來月經)
懷孕了——黃體不死——雌、孕激素不撤退——停經(不來月經)
推薦閱讀:
2021年臨床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沖刺備考,3小時快速搞定!只要2元
2021年臨床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直播班全新上線,限時立減100元!
去年臨床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第二站體格檢查還原考點練習題20道(附解析)
以上是”2021年臨床助理醫(yī)師考點:正常月經的臨床表現(xiàn)“的內容,希望對考生備考有所幫助,預祝考生順利通過2021年臨床助理醫(yī)師考試。
- · 公式來了!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實踐技能<女性生殖系統(tǒng)>病例分析公式
- · 【備考加速中】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試摸底水平測試開啟,速來!
- · 子宮內膜癌分期治療措施-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點速記&練習
- · 子宮內膜癌處理-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綱知識點小結&練習
- · 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點<子宮內膜癌分期>小結&練習
- · 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點小結&練習:盆腔炎感染途徑及診斷
- · 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點速記&練習:產褥感染盤早剝分級診斷依據(jù)
- · 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點速記&練習:受精卵著床必備條件
- · 孕激素生理作用-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生每日考點備考&練習
- · 2024臨床助理醫(yī)師考生每日備考&練習:子宮內膜組織學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