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內肌的解剖結構、功能及臨床意義,為了幫助大家了解,醫(yī)學教育網小編為您提供匯總:
臨床解剖
咀嚼肌(chewing muscles)包括咬肌(masseter)、顳肌(temporal)、翼內肌(pterygoideus medialis muscle)和翼外肌(pterygoideus lateralis muscle)。
解剖結構和功能
咬肌起自顴弓下緣及內面,向后下方止于下頜支外面及下頜角的咬肌粗隆。顳肌起自顳窩,肌束呈扇形向下會聚,通過顴弓的深面止于下頜骨的喙突。
翼內肌有兩個起頭,淺頭起自腭骨及上頜骨,較大的深頭起自翼突窩。咬肌、顳肌及翼內肌收縮均使下頜骨上提,上下頜牙互相咬合。這些提下頜肌群在息止期保持下頜骨上提,所以下頜關節(jié)的自然姿勢是閉口位。翼外肌有上、下兩個起頭,上頭起自蝶骨大翼的下面,下頭起自蝶骨翼突外側板,兩頭共同向后外方,止于下頜髁頸及下頜關節(jié)囊。翼外肌一側收縮使下頜向側方運動,兩側同時收縮使下頜關節(jié)盤連同下頜關節(jié)頭向前至關節(jié)結節(jié)的下方,使下頜向前運動。兩側翼外肌交替收縮,使下頜骨向左、右方移動。
毗鄰關系
咀嚼肌由筋膜包繞,在解剖學上同相鄰的顱骨、頜骨及皮膚等結構之間由疏松結締組織或脂肪組織充填。由于感染等原因常造成這些疏松結締組織或脂肪組織等薄弱結構的擴散,故使炎癥等局限在特定的潛在間隙中。
臨床意義
咀嚼肌在解剖學上與潛在間隙關系密切。咬肌的淺面前份是頰間隙的一部分,即咬肌與頰肌之間的一個狹小筋膜間隙,頰脂墊正好位于其中,此間隙又稱為咬頰間隙。來源于上、下頜后牙的根尖感染或牙槽膿腫,頰部皮膚損傷,頰黏膜潰瘍,頰部、頜上淋巴結炎,均可導致此間隙感染。如炎癥波及此間隙并刺激咬肌,會出現(xiàn)張口受限。咬頰間隙的頰脂墊,在臨床上常見于充填鄰近小組織缺損。咬肌深面與下頜支外側骨壁之間為咬肌間隙,是最常見的頜面部間隙感染之一。
臨床上可有咬肌區(qū)腫脹、充血、壓痛,伴明顯張口受限。由于咬肌肥厚,膿腫難以自行潰破,臨床檢查可無波動感。炎癥如持續(xù)較長時間,常會引起下頜支的邊緣性骨髓炎,應及時切開排膿。人類的咬肌可因兩側肌束發(fā)達程度上的明顯差異而致面部不對稱。臨床因咬肌不對稱希望治療的患者,亦因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美觀要求的提高而逐漸增多。咬肌區(qū)往往是海綿狀血管畸形的好發(fā)區(qū),應結合臨床體征,如體位試驗等臨床檢查、穿刺、B型超聲檢查,同咬肌肥大相鑒別。在行正頜手術如下頜骨矢狀劈開術時,應注意避免咬肌斷裂等損傷,以防產生瘢痕而影響張口。顳肌的淺面是顳淺間隙,深面是顳深間隙。由于其與顳下間隙、翼下頜間隙、咬肌間隙和頰間隙相通,臨床上顳間隙感染往往由上述諸間隙感染擴散而來。
耳源性感染或化膿性中耳炎、顳部疼痛及顳部損傷繼發(fā)感染,可造成顳間隙感染。臨床上主要癥狀是病變區(qū)的凹陷性水腫、壓痛、咀嚼痛和不同程度的張口受限。與咬肌間隙感染相似,慢性的感染會造成顳骨骨髓炎,甚至感染從骨髓或從進入腦膜的血管內蔓延而導致腦膜炎、腦膿腫。顳肌寬大肌束的豐富組織是口腔頜面外科修復鄰近組織缺損時常用的肌瓣。如上頜骨全切除術后,顳肌瓣可填補組織缺損,防止眼球下陷。顳肌筋膜瓣亦是顳下頜關節(jié)手術或髁突切除術中的組織襯里材料。臨床上行下牙槽神經阻滯麻醉時,行針方向不佳及未達骨面,會刺激翼內肌而造成暫時的張口受限。同時,臨床上不明原因的疼痛及張口受限,應考慮翼腭凹原發(fā)腫瘤侵犯翼內肌所致,需要及時行CT等輔助檢查。在行顳下頜關節(jié)手術時,注意避免翼靜脈叢及頜內動脈損傷十分重要,因為此處較難止血。另外,翼外肌功能亢進是顳下頜關節(jié)紊亂征的早期病變。因支配神經麻痹所致的咀嚼肌癱瘓及破傷風內毒素所致的神經肌肉傳導阻斷而造成的張口受限和苦笑面容,臨床上并非罕見。
備考神器:口腔內科主治醫(yī)師題庫+考前點題卷+考前備考卷
以上就是“翼內肌的解剖結構、功能及臨床意義”的全部內容啦,以上信息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匯總,更多信息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口腔內科學職稱考試欄目!
編輯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