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氣管結核病人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是怎樣的?考生是不是都掌握了呢?快來跟著小編檢驗一下自己吧!
細菌學檢查
常規(guī)痰抗酸染色鏡檢陽性率4.3%——68.8%,多數報道在30%以下。痰結核分支桿菌培養(yǎng)陽性率10.7%——100%,兒童胃液結核分支桿菌培養(yǎng)陽性率較高。細菌學檢查陽性率不高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如引流支氣管不通暢、含有結核分支桿菌的壞死物不易排出體外或毛刷不易刷到結核性分泌物、痰含菌量少、病灶為粘膜下浸潤、增殖病灶處于相對靜止狀態(tài)、病例選擇和檢測方法不同等。近年有人提出在纖支鏡直視下用直徑2 mm硅膠管深入病變的亞亞段細支氣管吸取分泌物做厚涂片檢查,陽性率可達20.8%。采用毛刷涂片,支氣管沖洗液涂片培養(yǎng),術后痰涂片均是痰細菌學檢查的良好補充。不同采樣標本,不同檢測方法聯合應用可提高EBTB的陽性檢出率。
組織、細胞學檢查
經纖支鏡支氣管內采樣做組織、細胞學檢查是診斷EBTB最重要的手段,對細菌學檢查陰性的EBTB診斷價值更大。EBTB常見的鏡下表現為粘膜肥厚狹窄(43%)、充血水腫(20.6%)、糜爛潰瘍(18.2%)、疤痕狹窄(18.2%),不同程度的狹窄可達90%以上。但肉眼觀察無法做出正確診斷。組織病理學改變主要是干酪樣、非干酪樣肉芽腫,有類上皮細胞、淋巴細胞浸潤。典型改變僅占36%,艾滋病(AIDS)合并EBTB者缺乏結核性肉芽腫的特征性改變。EBTB細胞學特征是壞死較為徹底,壞死物水分少,含脂多,易干燥呈顆粒狀。結核結節(jié)周圍無游離的纖毛柱狀細胞,纖毛柱狀細胞排列仍有極性,游離緣清晰,柱狀結構存在,核呈桑椹樣排列。上述特征不同于腫瘤凝固性壞死和異物型多核巨細胞。有作者報告,746例行支氣管沖洗液細胞形態(tài)學檢查,23例確診為EBTB,其中僅1例抗酸染色陽性,認為細胞學檢查陽性率并不低于細菌學檢查,在一定程度上可彌補細菌學檢出率低的不足。
聚合酶鏈反應
(PCR)及免疫學技術:有關報道不太多。吳雪瓊等報道了83份結核性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PCR、涂片和培養(yǎng)結果,三種方法陽性率分別為56.6%、20.5%和25.3%,26份非結核性BALF pCR檢查均陰性,認為PCR有很好的診斷價值。陳章等檢測了62例EBTB的BALF中結核抗體、術后涂片、刷檢及活檢陽性率分別為85.7%、46.6%、45.8%和30.9%,認為BALF結核抗體檢測陽性率高可能與灌洗液回收量大、接近病灶、抗體含量相對較高有關。檢測組織標本中結核分支桿菌DNA是先進的技術方法,應用前景看好。胡敏等采用聚合酶鏈原位擴增法檢測肺石蠟切片中結核分支桿菌DNA,陽性區(qū)域有桿、棒狀或點狀深藍色小體存在,30例標本中24例陽性,而常規(guī)抗酸染色僅5例陽性。馬路等用巢式聚合酶鏈反應(NPCR)檢測活組織中結核分支桿菌DNA,該法用內引物和第二次放大時循環(huán)次數少,結果減少背景帶增加了特異性。最后產物以內引物特異性為基礎放大,克服了污染。110例標本中陽性率達76%,明顯高于組織病理學的13%、刷檢涂片的19%、術后痰檢的22%和培養(yǎng)的15%。43例確診為肺癌者,NPCR無一例陽性。對于胸片正常,痰菌陰性,組織學未見典型結核改變的EBTB頗有診斷價值。
影像學檢查
EBTB的X線胸片表現各異,與支氣管、肺、胸膜和縱隔病變密切相關。肺斑片狀浸潤影占29%——41%,肺不張28%——49%,肺實變36%,肺內非活動性病灶13%——33%,空洞26%,肺門影增大8%——15.8%,胸液5.3%,毀損肺5.2%,胸片未見異常者3%——40%。靳二虎等提出EBTB的CT特征是⑴兩肺上葉、中、舌葉是結核好發(fā)部位;⑵受累支氣管病變廣泛,74%為多支受累;⑶有支氣管狹窄、管壁增厚、梗阻;⑷78%有肺結核,有肺門淋巴結腫大;⑸多數支氣管引流的肺葉、段近端肺門層面無腫大及局部外突。增強掃描顯示有淋巴結環(huán)狀強化或實變不張的肺組織中無肺門腫塊,更支持本病的診斷。Moon等認為CT表現取決于病期,活動性病變時,氣道管壁不規(guī)則增厚,而慢性纖維性病變時,氣道為光滑性狹窄和輕度管壁增厚,動態(tài)觀察無明顯變化。
備考神器:以上就是“支氣管結核病人的診斷與鑒別診斷是怎樣的?”的全部內容啦,以上信息由醫(yī)學教育網小編匯總,更多信息請關注醫(yī)學教育網結核病職稱考試欄目!
編輯推薦: